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修訂版)(精)/新史學叢書

  • 作者:章清|責編:劉森文|總主編:譚徐鋒
  • 出版社:山東大學
  • ISBN:9787560786445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40
人民幣:RMB 8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科舉制的廢除,從根本上摧毀了「士」這一社會階層。王綱解紐之後,如何確立讀書人的角色與身份,重建社會重心,成為后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核心關切。
    肇端于20世紀初對讀書人角色的期許,30年代前後有了初步結果,即著力建構「學術社會」,重建知識的莊嚴,讓學術構成未來社會的重心,重新確立讀書人的位置。抗戰爆發,又凸顯了現代中國學術的成長與政治的關聯,不少讀書人直接參与實際政治。由此入手,可以透視「士」向「知識分子」轉型所發生的豐富內涵。
    本書從「學術與社會」這一視角出發,圍繞近代中國「社會重心」轉移與讀書人新角色,側重社會視野,以史實重建和深描嘗試,生動展示了后科舉時代讀書人的命運與抉擇。

作者介紹
章清|責編:劉森文|總主編:譚徐鋒
    章清,1964年生於四川瀘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的研究工作。出版《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上、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修訂版,上海三聯書店,2015)、《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與志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等論著,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興起及其難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略論晚清對「西學門徑」的探討》(《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等論文數十篇。

目錄
引論  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亞文化圈世界的形成
  一、國家·社會·個人
  二、「省界」意識成為聚集的基礎
  三、「業界」所表徵的「亞文化圈」
  四、「中等社會」及其階級意識的萌芽
  五、五四的參照意義
  結語
第一編  傳統的發明
  傳統:由「知識資源」到「學術資源」——簡析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失落及其成因
    一、「經典」的意義及其在晚清的境遇
    二、《新青年》對「經典」的徵引
    三、「知識資源」與「學術資源」
    四、「經典」的失落與反傳統
  近代中國留學生髮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轉型
    一、留學生在本土的文化養成
    二、邊緣人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
    三、進入本土文化的不同渠道
    四、知識樣式轉型的歷史脈絡
  「策問」中的「歷史」——晚清「歷史記憶」延續的一個側面
    一、科舉改革與「策問」:對新知之接引
    二、「策問」「經世文編」及其他
    三、「策問」中之「中史」
    四、「策問」中之「西史」
    餘論:晚清之另一種「歷史記憶」
第二編  思想界的解析
  晚清「思想界」的形成與知識分子的「公共空間」
    一、「思想界」的表述
    二、「思想界」的要素
    三、讀書人表達方式的轉變
    餘論:隱然已在的「思想界」及其他
  民初「思想界」解析——報章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
    一、報章所呈現的「思想版圖」
    二、讀書人晉陞的階梯
    三、大學·報章·社會
    四、政治·思想·學術
    餘論:「思想界」的另一面
  「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的閱讀個案
    一、《新青年》作為「中心」的確立
    二、「閱讀」報章:成長的階梯
    三、閱讀《新青年》:金融般的故事
    四、來自學生的「聲音」
    餘論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蹤
    一、審視思想界分裂的「后見之明」
    二、《新青年》的「分裂」,抑或陳獨秀的「出走」
    三、政治歧見:一個目標,兩條道路
    四、「我們」與「他們」:思想界的聯合戰線
    五、階級意識的提升與中國社會的重組
第三編  「學術社會」的建構
  「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路」——《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

    一、一群讀書人與他們的多重身份
    二、「我們應該努力做學問」
    三、推動學術事業的展開
    四、對公眾事務的介入
    五、「出山要比在山清」
    六、「身份認同」與「權勢網路」
    七、「權勢網路」與知識分子角色的依附性
  1930年代:「國難」與現代中國學術的成長
    一、「國家政權建設」與教育學術
    二、「國難」與《獨立評論》的創刊
    三、如何使學術教育成為建國的力量
    四、學科規劃之例證:心理學及其他
    五、知識階層的動向
    六、小結
  「局內的局外人」:從幕後走向前台的「學人外交」
    一、權勢的轉移與知識階層的「思出其位」
    二、官方對學人的「借重」
    三、駐美大使任上工作的評價
    四、「局內的局外人」
再版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