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共分為六章,旨在通過系統性研究,使讀者對中國花邊抽紗形成更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珍視、欣賞並致力於其傳承與創新。首章將引領讀者探尋西方蕾絲的起源與發展軌跡,為後續內容奠定堅實基礎。第二章聚焦于蕾絲技術正式傳入中國之前,中西方之間的早期交流與互動,既展現了中國傳統刺繡對西方蕾絲的影響,也揭示了西方蕾絲產品在中國早期的流傳與使用。第三章依托大量散落在海內外的珍貴文獻記載,對全國範圍內花邊抽紗產地的技術傳播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各具特色的傳入歷史與發展路徑。第四章從具體工藝技術層面出發,將中國花邊抽紗與西方蕾絲抽紗做細緻比較,明確中國花邊抽紗如何從西方蕾絲技藝中汲取養分,逐步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工藝體系。第五章從經濟與人文雙重視角出發,生動展現花邊抽紗產業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所經歷的曲折歷程與興衰變遷。第六章將研究視角延伸至海外市場,通過整理分析國外相關報道與文獻,探尋中國花邊抽紗在海外市場的足跡與影響,進一步佐證其曾經的國際地位與輝煌。
本書期望通過對花邊抽紗這一東方蕾絲的系統性研究,為其梳理出清晰的源流文脈,助力技藝的傳承更加清晰有序,進而推動花邊抽紗工藝的系統化繼承與創新發展。
目錄
第一章 西風漸起
第一節 蕾絲的起源
一 從抽紗?、雕?到蕾絲
二 蕾絲起源的時間地點
第二節 蕾絲技術在歐洲的傳播
一 義大利與佛蘭德斯的早期產業
二 法國與英國的先後引入
三 歐洲各地的全面擴散
第三節 西方蕾絲工藝的發展演變
一 西班牙風格(1550—1620)
二 荷蘭風格(1620—1650)
三 法式風格(1650—1700)
四 十八世紀風格
五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風格
第二章 東西相遇
第一節 雛形時期的工藝互通
一 環編?
二 針?蕾絲
三 中西文明背景下的技術關聯
第二節 蕾絲在中國的正式出現
一 早期文獻中的西洋花邊
二 西洋花邊中的蕾絲品類分析
第三章 四方爭妍
第一節 蕾絲抽紗技術在中國的傳入時間、背景與地點
一 傳入時間
二 傳入背景
三 傳入地點
第二節 山東地區的技術傳播路徑
一 以芝罘為中心的技術傳入
二 青州府地區的次中心技術傳入
三 山東其他地區的技術傳入與擴散
第三節 潮汕地區的技術傳播路徑
一 以汕頭為中心的技術傳入
二 潮汕地區的技術擴散
第四節 江浙滬地區的技術傳播路徑
一 以徐家匯為中心的技術傳入
二 寧波、台州地區的次中心技術傳入
三 上海周邊地區的技術擴散
第五節 中國其他地域的技術傳播路徑
一 福建地區的技術傳入與衰落
二 向北京、天津地區的技術擴散
三 向黑龍江、遼寧、吉林地區的技術擴散
四 向河南、河北以及其他地區的技術擴散
第六節 中國蕾絲技術的傳播路徑特徵
一 多地點同時段的獨立傳入
二 以點帶面的地區性發展
三 主產區向全國範圍的技術擴散
四 路徑特徵歸因
第四章 從蕾絲到花邊
第一節 棒槌蕾絲
一 名稱辨析
二 主要品種分析
三 技法與設計分析
第二節 針?蕾絲
一 名稱辨析
二 主要品種分析
三 技法與設計分析
第三節 抽紗?及相關刺繡
一 名稱辨析
二 主要品種分析
三 技法與設計分析
第四節 菲力蕾絲及網?
一 名稱辨析
二 主要品種分析
三 技法與設計分析
第五節 針織、鉤針與梭結蕾絲
一 針織工藝
二 鉤針蕾絲
三 梭結蕾絲
第五章 百年興衰
第一節 從產品嘗試到產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