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從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和國防領域探討技術需求,解析創新的概念,簡要介紹國防與顛覆性技術,更具理論性和介紹性。第二部分討論不同類型的顛覆性技術,主要涉及高超音速武器、新材料、3D列印技術、能源科技、基因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第三部分介紹了工業4.0和裁軍、軍備控制和軍備競賽。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科學,覆蓋面廣,介紹的技術具有前沿性,適合新興技術領域和軍事領域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學習。
作者介紹
(印)阿傑·萊勒|責編:辛俊穎|譯者:姚兆//武航宇//隋鑫//顧樂旭
目錄
緒論
第一部分
第1章 技術背景
1.1 技術要求
1.1.1 科技與國力
1.1.2 自然決定因素
1.1.3 政治與政治決定因素
1.1.4 文化決定因素
1.1.5 思想和心理決定因素
1.1.6 技術理論
1.1.7 技術發展的規律
1.2 創新
1.2.1 創新和全球化
1.2.2 創新的S曲線
1.2.3 創新、技術和技術經濟模式的轉變
1.3 顛覆與創新
1.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國防與顛覆技術
2.1 背景
2.2 技術與戰爭
2.3 國防領域的顛覆性技術
2.4 新興技術和新技術
2.5 顛覆性軍事技術
2.5.1 坦克
2.5.2 運輸系統
2.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第3章 高超音速武器
3.1 關於高超音速
3.2 發展進程
3.3 高超音速技術的發展
3.4 發射系統和武器
3.5 大國投資
3.5.1 美國高超音速武器計劃
3.5.2 俄羅斯和高超音速武器
3.5.3 中國高超音速項目
3.5.4 印度的超音速計劃
3.6 威懾困境
3.6.1 核競爭
3.7 對策
3.8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第4章 新材料
4.1 引言
4.2 先進材料
4.3 重要戰略物資缺乏
4.3.1 石墨烯
4.3.2 硅烯
4.3.3 鍺烷
4.3.4 磷烯
4.3.5 銻烯
4.3.6 錫烯
4.3.7 超材料
4.3.8 二硫化鉬(MoS?)
4.3.9 新型太陽能電池
4.3.10 形狀記憶合金
4.3.11 自愈性人工材料
4.3.12 BAM(硼、鋁和鎂「陶瓷」合金)
4.3.13 氣凝膠
4.3.14 凱夫拉
4.3.15 多金屬結核
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增材製造
5.1 關於技術
5.1.1 3D列印歷史
5.1.2 優點和缺點
5.2 應用
5.3 軍事用途
5.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取之不盡的用電資源
6.1 歷史背景
6.2 能源的相關性
6.3 取之不盡的資源
6.3.1 水資源
6.3.2 太陽能
6.3.3 風能
6.3.4 地熱能
6.3.5 生物質能
6.4 能源和國防機構
6.5 技術現狀
6.6 取之不盡的技術:重要方面
6.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下一代基因組學
7.1 人類基因組計劃
7.2 討論NGS
7.3 軍事和NCS
7.4 戰爭中的病原體
7.5 基因組學:禍與福
7.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人工智慧
8.1 引言
8.2 AI領域
8.3 AI技術
8.4 人工智慧的軍事應用
8.4.1 人工智慧和C?ISR
8.4.2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
8.4.3 人工智慧和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
8.4.4 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
8.4.5 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
8.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大數據
9.1 大數據背景
9.2 先進分析法
9.3 軍事應用
9.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雲計算
10.1 什麼是雲計算
10.1.1 軟體服務
10.1.2 平台服務
10.1.3 基礎設施服務
10.2 雲計算的未來發展軌跡與應用
10.3 國防應用的雲計算
10.4 國防中的雲計算:全球畫布
10.4.1 美國國防部的雲計算
10.4.2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雲計算
10.4.3 英國國防部的雲計算
10.4.4 澳大利亞國防部的雲計算
10.4.5 雲計算與印度
10.5 採用雲計算的挑戰
10.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物聯網
11.1 物聯網的理念
11.2 物聯網連接
11.2.1 射頻識別系統
11.3 物聯網和軍事行動
11.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區塊鏈
12.1 理解區塊鏈
12.2 國防領域的區塊鏈
12.3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第13章 工業4.0
13.1 工業革命
13.2 構想第四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