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西方電視理論史綱

  • 作者:潘源|責編:宋小玉//張亦孜
  • 出版社:中國電影
  • ISBN:9787106055554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09
人民幣:RMB 9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結語」形式對西方電視理論的倫理框架與意義圖譜進行了概括性總結。其中,第一章聚焦美國經驗學派的電視效果研究。第二章轉向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性分析。第三章介紹了英國伯明翰學派的電視文化研究。第四章探討了加拿大多倫多傳播學派的媒介技術觀。第五章聚焦於美國紐約學派的媒介生態學建設。第六章從傳播政治經濟學視域出發。第七章專註于女性主義電視理論研究。最後,本書從倫理視角出發,以「結語」形式全面概括了西方電視理論關於電視媒介的文化生態影響、擬態環境的現實建構、利潤驅動的經濟機制、兩性權力運作以及行業規範等方面的開創性成果,努力深化對西方電視理論意義脈絡與價值旨歸的理解。

作者介紹
潘源|責編:宋小玉//張亦孜
    潘源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國際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學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曾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英語系,現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從事影視理論、文化理論的研究工作。出版學術專著《影視藝術傳播學》、《電影話語新論》、《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和《文化鑄就興國之魂——中外文化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四部;主持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課題《電視藝術、技術與媒介文化價值研究》(12BC025);出版譯著《弗洛伊德式的身體——精神分析與藝術》、《一生:邁克·華萊士傳》、《野瑪麗》、《冷山》、《德國好人》、《大巴扎》、《八百萬種死法》等近20部。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美國經驗學派的電視效果研究
  第一節 哈羅德·拉斯韋爾:從宣傳分析到大眾傳播研究
    一、聚焦戰時宣傳與內容分析
    二、提出大眾傳播模式與功能
    三、構建早期傳播學方法體系
  第二節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探索媒介效果的複雜層次
    一、「魔彈論」的破除
    二、「兩級傳播」模式
    三、「意見領袖」中介
    四、「有限效果」理論
  第三節 伊萊休·卡茨:「使用與滿足」研究中的視角轉向
    一、「使用與滿足」假說的辯證提出
    二、「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多元發展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調整深化
  第四節 麥庫姆斯和肖: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的認知分析
    一、新聞媒體構建的擬態環境
    二、傳播媒介設置的社會議程
    三、議程設置影響的政治現實
  第五節 喬治·格伯納:揭示電視的社會意識「培養」功能
    一、文化指標與文化武器
    二、主流效果與共鳴體驗
    三、故事講述與意識塑造
  小結
第二章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性分析
  第一節 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學派的理論奠基
    一、確立大眾傳媒的批判性理論基礎
    二、突破經驗主義的實證性研究範式
  第二節 西奧多·阿多諾:電視的「文化工業」批判
    一、傳媒產業的文化工業邏輯
    二、新舊通俗文化模式的差異
    三、電視多層結構的心理投射
    四、電視定式強化的刻板印象
  第三節 赫伯特·馬爾庫塞:作為控制工具的電視
    一、媒介助力的消費控制
    二、單向度社會中的電視
  第四節 尤爾根·哈貝馬斯:傳媒運作的公共領域
    一、公共領域的結構與轉型
    二、傳媒對公共領域的侵蝕
    三、互聯網時代的公共領域
  小結
第三章 英國伯明翰學派的電視文化研究
  第一節 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的電視文化技術觀
    一、「社會意向」:電視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動力
    二、「流動的藏私」:順應社會趨向的家庭媒介
    三、「有計劃的流」:商業機制的電視文本結構
  第二節 斯圖亞特·霍爾: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
    一、電視話語的生產與流通
    二、電視受眾的多樣化解讀
    三、電視內涵符碼的多義值

  第三節 戴維·莫利:家庭電視觀看的「人種志」研究
    一、探查電視解碼中的主體多元性
    二、解析家庭觀看的性別權力模式
    三、深入收視語境的「人種志」研究
    四、探討電視時空的家國整合功能
    五、開掘電視技術的文化象徵意義
  第四節 約翰·費斯克:作為工業社會吟遊者的電視
    一、闡發電視的口語/吟遊功能價值
    二、定義電視的「生產者式文本」概念
    三、區分電視的金融/文化經濟體系
    四、確認電視觀眾的符號權力機制
  小結
第四章 加拿大多倫多傳播學派的媒介技術觀
  第一節 哈羅德·伊尼斯:「傳播偏向論」的「知識-權力」辯證法
    一、基於時空特質把握媒介特徵
    二、傳播偏向主導下的知識壟斷
    三、媒介變革與權力中心的轉移
    四、反思傳播失衡下的文明危機
  第二節 馬歇爾·麥克盧漢:以生態隱喻方式闡釋電視的功能
    一、「媒介即訊息」:媒介形式具有潛在制約力
    二、「人的延伸」:媒介對人類官能的多維拓展
    三、「冷/熱媒介」:受眾參與度差異的觸感比擬
    四、「地球村」:媒介重構人類生活的感知空間
    五、「媒介即按摩」:洞察電視的隱性控制力量
  第三節 德里克·德克霍夫:探索電視作為「心理技術」的作用
    一、「感受意義」:電視構成的文化肌膚
    二、「公共心智」:電子時代的集體智能
    三、「遠程民主」:虛擬現實的媒介倫理
  小結
第五章 美國紐約學派的媒介生態學建設
  第一節 劉易斯·芒福德:開啟媒介的有機科技生態觀
    一、科技時代史學的機器文明觀
    二、有機科技論的人文主義訴求
    三、動態之中求平衡的生態倫理
  第二節 尼爾·波茲曼:警示電視定義現實的隱喻功能
    一、建立媒介生態研究的學科體系
    二、基於語義學與教學法的媒介觀
    三、洞察童年的消逝與成人的退化
    四、警喻電視帶來的娛樂至死傾向
    五、預見技術壟斷的浮士德式交易
  第三節 約書亞·梅羅維茨:「媒介情境論」的社會地理學
    一、「媒介理論」:超越內容的信息流動模式分析
    二、電視「情境論」:融合信息系統的社會場景觀
    三、普遍的他域:電視的場景地理與全球地方性
  第四節 保羅·萊文森:基於適者生存原則的「媒介進化論」
    一、總結媒介進化的「人性化趨勢」
    二、推導「生態位」與「凈優勢」原則
    三、矯正技術缺憾的「補救性媒介」
    四、「玩具/鏡子/藝術」媒介三段論
  小結

第六章 傳播政治經濟學視域中的電視理論
  第一節 達拉斯·斯邁思:傳媒經濟的商品化受眾與依附性傳播批判觀
    一、掀起「盲點辯論」的「受眾商品論」
    二、檢視「意識工業」的「文化依附論」
    三、主張「文化甄別」的國際傳播觀
  第二節 赫伯特·席勒:洞悉文化帝國主義與包裝意識的思想管理機制
    一、大眾傳媒助力的「文化帝國主義」
    二、操縱大眾意識的「思想管理者」
    三、「信息自由流動」下的文化支配
  第三節 諾姆·喬姆斯基:剖析製造共識的電視「宣傳模型」
    一、以「文本法」探索媒體的「宣傳法」
    二、揭示「製造共識」的思想控制策略
    三、運用「新聞過濾器」的「宣傳模型」
  第四節 格雷厄姆·默多克:平衡媒體私有的公共廣播願景
    一、媒介集中:商業化傳播的結構性弊端
    二、商業驅動:私有化對民主傳播的制約
    三、公共廣播:倡導道德哲學的禮物經濟
  第五節 皮埃爾·布爾迪厄:剖析電視隱形機制的政治經濟功能
    一、媒體「現實效應」隱含的象徵暴力
    二、「收視率」競爭邏輯導致的同質化
    三、「新聞場」意識形態他律性的控制
  小結
第七章 女性主義電視理論研究
  第一節 蓋耶·塔奇曼:揭示「反映假說」與「符號滅絕」的螺旋式循環
    一、加深刻板印象的「反映假說」
    二、湮滅女性形象的「符號滅絕」
    三、闡釋父權結構的隱形「框架」
  第二節 多蘿西·霍布森:辨析電視性別編碼與觀眾個人解讀的張力
    一、電視的「男性/女性」世界與「投入/超然」式觀看
    二、肥皂劇《十字路口》風波中的編碼/解碼錯位
    三、電視觀眾的個人化解讀與受眾的建設性反饋
  第三節 伊恩·昂:探究肥皂劇的「愉悅機制」與受眾接受的矛盾心理
    一、「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理論「象牙塔」之困
    二、「情感現實主義」:情節劇想象的幻想功能
    三、「后現代反諷」:后女性主義敏感性的興起
    四、「女性主義願望」:人種志的政治干預誤區
  第四節 瑪麗·艾倫·布朗:探索肥皂劇及其粉絲網路的抵抗性話語
    一、「抵抗理論」:女性主義文化學的電視批判
    二、「女性敘事」:突出女性特質的肥皂劇結構
    三、「女性話語」:為觀眾主體賦權的八卦網路
  第五節 勞拉·蒙福德:揭示肥皂劇敘事策略的內在意識形態功效
    一、肥皂劇的類型特質:滲透主導意識形態的女性敘事
    二、結局的「缺席」與「過剩」:連續性複雜敘事的結構表徵
    三、公開「曝光隱私」:拆解公/私領域界限的空間敘事手段
    四、設計「生父情節」:隱喻父權社會機制的親子關係之謎
  第六節 安德烈·普雷斯:針對電視娛樂節目女性受眾的階級分析
    一、辨析情景喜劇中的階級與性別霸權
    二、探析電視影響下的階級化道德話語
    三、揭示真人秀節目中的女性主義悖論
    四、開掘媒體融合時代的女性互動空間

  第七節 伊·安·卡普蘭:從文本到類型的女性主義電視批評考察
    一、去中心化的觀眾與模糊的性別認同
    二、西方女性主義電視批評的類型劃分
  小結
結語 以倫理為框架辨識西方電視理論的意義圖譜
  一、基於技術倫理考查電視媒介的文化生態影響
  二、著眼社會倫理透析電視建構的擬態現實環境
  三、圍繞商業倫理針砭電視利潤驅動的經濟機制
  四、立足性別倫理洞察電視主導的兩性權力運作
  五、對標職業倫理探索電視主控把關的理想模式
後記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