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例選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系列培訓教材)
內容大鋼
本書涵蓋八大專題,共54個案例。專題一聚焦勞動關係認定,涉及各類新型用工關係的判定;專題二探討勞動合同訂立及競業限制協議,分析相關責任與效力問題;專題三圍繞勞動合同變更和履行,研究調崗降薪、加班責任等情況;專題四關注勞動合同解除、終止和無效,明確解除依據與經濟補償等問題;專題五涉及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討論工時制度約定與加班認定;專題六著重勞動報酬,涵蓋年終獎、加班費等支付問題;專題七針對人事爭議,研究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合同解除;專題八聚焦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介紹仲裁時效、證據採信和舉證責任分配等內容。本書為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提供了豐富案例和實踐指引。
作者介紹
編者:中國勞動學會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專業委員會|責編:金敏
目錄
專題一 勞動關係認定
1. 勞動關係的確認應綜合考量用工情況而不能僅憑合同名稱
2. 代駕司機與代駕信息公司之間勞動關係的確認應重點考量管理和報酬支付方式
3. 如何認定網約貨車司機與平台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
4. 如何認定網約配送員與平台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
5. 外賣平台用工合作企業通過勞務公司招用網約配送員,如何認定勞動關係?
6. 勞動者註冊個體工商戶與平台企業或其用工合作企業訂立合作協議,能否認定勞動關係?
7. 如何認定網路主播與文化傳播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
8. 如何認定網約家政服務人員與家政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
9. 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之間是否為勞動關係?
10. 青年見習人員與見習基地企業是否形成勞動關係?
11. 參與分紅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為勞動關係?
專題二 勞動合同訂立及競業限制協議
12. 視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用人單位仍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是否應當支付第二倍工資?
13. 因勞動者原因未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是否應當承擔責任?
14. 競業限制經濟補償過低不影響競業限制協議效力的認定與違約金的支付
15. 用人單位未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勞動者是否需承擔競業限制違約責任?
專題三 勞動合同變更和履行
16. 用人單位能否以虧損為由調崗降薪?
17. 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務,勞動者是否有權拒絕?
18. 被派遣勞動者超時加班發生工傷,用工單位、勞務派遣單位是否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19. 用人單位如何行使用工自主權合法調整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和地點?
20. 員工借出企業無法繼續履行協議,「共享用工」如何處理?
專題四 勞動合同解除、終止和無效
21. 勞動者拒絕違法超時加班安排,用人單位能否解除勞動合同?
22. 未公示或未告知勞動者的規章制度不得作為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
23.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因用工單位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24. 勞動者提供虛假學歷證書是否導致勞動合同無效?
25. 提供虛假的婚姻信息是否構成欺詐並導致勞動合同無效?
26. 勞動合同中約定解除違約金是否有效?
27. 用人單位能否以合同約定限制勞動者的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權利?
28. 用人單位搬遷導致勞動合同解除是否需要支付經濟補償?
29. 用人單位能否根據關聯單位的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
專題五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30.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自行約定實行不定時工作制是否有效?
31. 用人單位能否與勞動者約定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
32. 用人單位未按規章制度履行加班審批手續,能否認定勞動者加班事實?
33. 用人單位以規章制度形式否認勞動者加班事實是否有效?
34. 受疫情影響延遲復工復產期間,用人單位是否有權單方面安排勞動者休帶薪年休假?
專題六 勞動報酬
35. 用人單位應依照約定向離職員工支付年終獎
36. 用人單位不主動安排年休假應依法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
37. 培訓期間工資是否屬於專項培訓費用?
38.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放棄加班費協議,能否主張加班費?
39. 勞動者在離職文件上籤字確認加班費已結清,是否有權請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費?
40.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實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費?
41. 績效工資是否計入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
42. 未休「年資特別假」能否比照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獲得補償?
43. 如何理解「一個工資支付周期」,準確發放未及時返崗勞動者工資待遇?
4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用人單位部分停工停產的,能否按照停工停產規定支付工資待遇?
45. 用人單位能否以未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解除勞動合同為由對勞動者扣發工資?
專題七 人事爭議
46. 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期間受開除處分的,原單位能否與其解除聘用合同?
47.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崗位要求,聘用單位能否隨時單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48. 醫師定期考核不合格,醫院能否解除聘用合同?
專題八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程序
49. 加班費的仲裁時效應當如何認定?
50. 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的仲裁時效如何計算?
51. 電子證據的採信應綜合考量相關因素
52. 處理加班費爭議,如何分配舉證責任?
53. 如何認定入職20天勞動者的月工資標準?
54. 如何快速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集體勞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