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微生物學(供藥學類專業使用第5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專業第六輪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竇潔//鄧祖軍|責編:白麗媛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
  • ISBN:9787521448603
  • 出版日期:2024/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7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教材是「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專業第六輪規劃教材」之一,根據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和課程特點編寫而成。全書分為三篇,涵蓋了微生物學概論、微生物學在藥學中的應用和免疫學基礎內容。本教材為書網融合教材,即紙質教材有機融合電子教材、教學配套資源(PPT、題庫、微課視頻等),使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立體化、生動化,便教易學。
    本教材主要供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專業師生教學使用,也可作為藥物研究和藥物檢驗人員的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編者:竇潔//鄧祖軍|責編:白麗媛

目錄
緒論
  一、微生物學基本概念
  二、免疫學基本概念
  三、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歷程
第一篇  微生物學概論
  第一章  細菌
    第一節  細菌的大小和形態
      一、細菌的大小
      二、細菌的形態
      三、細菌染色法
    第二節  細菌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一、細菌的基本結構
      二、細菌的特殊結構
    第三節  細菌的繁殖
      一、細菌的繁殖方式
      二、細菌的菌落特徵
    第四節  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一、細菌在製藥工業中的作用
      二、細菌性感染
      三、細菌致病性與致病機制
      四、常見的病原性細菌
  第二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
    第一節  放線菌
      一、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
      二、放線菌的生長和繁殖
      三、常見的放線菌代表屬
    第二節  支原體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檢查與防治原則
      四、常見致病性支原體
    第三節  立克次體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檢查與防治原則
      四、常見致病性立克次體
    第四節  衣原體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檢查與防治原則
      四、常見致病性衣原體
    第五節  螺旋體
      一、鉤端螺旋體
      二、梅毒螺旋體
      三、伯氏疏螺旋體
  第三章  真菌
    第一節  酵母菌
      一、形態和結構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三、常見酵母菌

      四、酵母菌與人類關係
    第二節  黴菌
      一、形態和結構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三、黴菌的代表屬
      四、黴菌與人類的關係
    第三節  大型真菌
      一、形態和結構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三、大型真菌與製藥工業
  第四章  病毒
    第一節  病毒的大小、形態、結構、化學組成和分類
      一、病毒的大小
      二、病毒的形態
      三、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四、病毒的分類
    第二節  病毒的增殖
      一、吸附
      二、侵入和脫殼
      三、生物合成
      四、裝配
      五、釋放
    第三節  病毒的培養
      一、動物接種
      二、雞胚培養
      三、細胞培養
      四、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現象
    第四節  干擾現象和干擾素
      一、干擾現象
      二、干擾素
    第五節  抗病毒化學療劑
      一、抑制病毒侵入與脫殼
      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
      三、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
    第六節  噬菌體
      一、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二、噬菌體的增殖
      三、噬菌斑及噬菌體效價
      四、一步生長曲線
      五、噬菌體與宿主細胞生活周期
      六、噬菌體的應用
    第七節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一、病毒在醫藥工業中的應用
      二、病毒的致病性和機體的免疫性
      三、病毒與人類疾病
  第五章  微生物的營養
    第一節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一、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二、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三、營養物質的運輸

    第二節  培養基
      一、培養基的配製原則
      二、培養基的類型
      三、常用的培養基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謝
    第一節  微生物代謝的類型
      一、物質代謝
      二、能量代謝
    第二節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一、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謝
      二、葡萄糖的分解代謝
      三、發酵
      四、呼吸作用
    第三節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一、合成代謝的三要素
      二、代謝產物的合成
    第四節  微生物代謝的調控
      一、?活性的調節
      二、?合成的調節
      三、微生物代謝調節的控制
      四、代謝調節理論在發酵工業中的應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控制
    第一節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與生長測定方法
      一、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二、微生物的生長測定方法
      三、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微生物的培養技術與生長規律
      一、微生物的培養技術與方法
      二、微生物的群體生長規律
    第三節  微生物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二、控制微生物的化學方法
      三、生物安全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
    第一節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一、微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二、質粒和轉座因子
    第二節  基因突變
      一、基因突變的類型
      二、基因突變的規律
      三、基因突變的分子機制
      四、DNA損傷的修復
    第三節  基因的轉移和重組
      一、轉化
      二、接合
      三、轉導
      四、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第四節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的醫藥學應用意義
      一、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二、流行病學調查

      三、致癌物質檢測
      四、基因工程藥物研究
  第九章  菌種選育與保藏
    第一節  菌種選育
      一、自然選育
      二、誘變育種
      三、原生質體融合育種
      四、基因組重排技術
    第二節  菌種保藏
      一、菌種保藏的方法
      二、菌種保藏的注意事項
      三、菌種的衰退和複壯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佈與生態學
    第一節  微生物的分佈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佈
      二、微生物在水體中的分佈
      三、微生物在大氣中的分佈
      四、農業、工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五、人體中的微生物
      六、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節  微生物生態學在醫藥研究中的應用
      一、細菌群體感應系統及其應用
      二、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質研發
      三、極端環境微生物的應用
      四、微生態學與微生態製劑
第二篇  微生物學在藥學中的應用
  第十一章  微生物來源的藥物
    第一節  抗生素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類
      二、抗生素產生菌的分離和篩選
      三、抗生素的製備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第二節  氨基酸
      一、概述
      二、氨基酸代謝控制育種與發酵技術
      三、常見氨基酸的微生物合成
    第三節  ?製劑與?抑製劑
      一、?製劑
      二、?抑製劑
    第四節  其他微生物來源的藥物
      一、維生素
      二、甾體化合物
      三、菌體製劑
  第十二章  抗生素藥效學
    第一節  抗生素的體內和體外藥效
      一、體內抗菌試驗
      二、體外抗菌試驗
    第二節  抗生素的含量測定
      一、抗生素的效價單位
      二、抗生素效價的微生物學測定法

    第三節  微生物的抗藥性
      一、抗藥性的概念
      二、細菌抗藥性產生的遺傳機制
      三、細菌抗藥性產生的生化機制
      四、抗藥性的防治
  第十三章  藥物的微生物檢查
    第一節  微生物與藥物變質
      一、藥物生產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防治
      二、藥物變質
      三、藥物生產中的GMP和GLP
    第二節  滅菌製劑的無菌檢查
      一、培養基及其適用性檢查
      二、微生物試驗菌株及其製備
      三、稀釋液、沖洗液及其製備方法
      四、方法適用性驗證
      五、供試品的無菌檢查
    第三節  非無菌製劑的微生物限度檢查
      一、微生物計數法
      二、控制菌檢查
第三篇  免疫學基礎
  第十四章  抗原
    第一節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異物性
      二、一定的理化性狀
      三、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
      四、宿主因素
    第二節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
      一、抗原的特異性
      二、共同抗原及交叉反應
    第三節  抗原的分類
      一、根據抗原刺激B細胞誘生抗體時對Th細胞的依賴性分類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分類
      三、根據抗原提呈細胞內抗原的來源分類
      四、其他分類
    第四節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
      一、超抗原
      二、免疫佐劑
      三、絲裂原
  第十五章  免疫分子
    第一節  抗體
      一、概述
      二、抗體的結構
      三、抗體的異質性
      四、五類Ig的特性和功能
      五、人工製備的抗體
    第二節  補體系統
      一、概述
      二、補體系統的激活途徑
      三、補體系統激活后的生物學功能
      四、補體激活的調節

    第三節  細胞因子
      一、細胞因子的概念及共性
      二、細胞因子的常見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三、細胞因子及其受體與臨床應用
    第四節  免疫細胞膜分子
      一、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
      二、CD分子與黏附分子
      三、其他受體分子
  第十六章  免疫組織器官和免疫細胞
    第一節  免疫組織器官
      一、中樞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節  免疫細胞
      一、適應性免疫細胞
      二、固有免疫細胞
  第十七章  免疫應答
    第一節  固有免疫應答
      一、參與固有免疫的組織、細胞及分子
      二、固有免疫應答的作用時相
      三、固有免疫應答的生物學意義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
      一、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三、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
      四、免疫耐受
    第三節  免疫調節
      一、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
      二、免疫分子的調節作用
      三、其他形式的免疫調節作用
  第十八章  超敏反應
    第一節  Ⅰ型超敏反應
      一、發生機制
      二、臨床常見疾病
      三、防治原則
    第二節  Ⅱ型超敏反應
      一、發生機制
      二、臨床常見疾病
    第三節  Ⅲ型超敏反應
      一、發生機制
      二、臨床常見疾病
    第四節  Ⅳ型超敏反應
      一、發生機制
      二、臨床常見疾病第
  十九章  免疫學檢測
    第一節  經典的抗原抗體反應
      一、抗原抗體反應的一般特徵
      二、經典的抗原抗體反應
    第二節  免疫電泳技術
      一、免疫電泳
      二、對流免疫電泳

      三、火箭免疫電泳
      四、交叉免疫電泳
    第三節  免疫標記技術
      一、?免疫測定技術
      二、免疫熒光技術
      三、放射免疫測定技術
      四、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五、免疫膠體金技術
    第四節  免疫細胞的分離及檢測
      一、免疫細胞表型的檢測
      二、免疫細胞分離
      三、免疫細胞功能測定
  第二十章  免疫學在藥學中的應用
    第一節  免疫診斷
      一、免疫診斷的概念
      二、免疫診斷的特點與技術類型
    第二節  免疫預防
      一、人工主動免疫
      二、人工被動免疫
      三、計劃免疫
    第三節  免疫治療
      一、免疫增強劑
      二、免疫抑製劑
    第四節  生物製品的生物安全性
      一、生物製品製備過程中使用原材料和動物的安全性
      二、生物製品製備過程中使用技術的安全性
      三、生物製品的毒副作用
附錄
  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名詞中英文、拉丁文對照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