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預算制度體系研究(國際案例與中國方案)

  • 作者:王文軍//傅崇輝|責編:張菊//祁惠惠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23489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6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隨著全球向零碳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碳市場規模日益增大,以能源消費為管理目標的制度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和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碳排放總量管理被提上日程。碳預算作為被大多數國家採用的碳排放總量管理制度,引起了國內政府和學者的關注。在此背景下,本書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國際碳預算制度能為中國開展碳排放總量管理提供哪些經驗之道;第二,應如何構建適應地方特色和發展需求的碳預算制度體系實踐框架;第三,如何設計碳預算研究方案和開發相關工具,確保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本書不僅可為政府決策者在制定和實施碳預算制度方面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也可為廣大科研人員、管理者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研究和學習提供參考。通過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書旨在為推動中國碳排放雙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貢獻力量。

作者介紹
王文軍//傅崇輝|責編:張菊//祁惠惠

目錄
前言
第1章  英國碳預算制度架構與內容
  1.1  碳預算在英國氣候治理體系中的坐標
  1.2  碳預算制度組織架構
  1.3  碳預算編製流程
  1.4  碳預算制度體系架構與內容構成
    1.4.1  碳預算方案的內容構成
    1.4.2  碳預算年度進展評估報告的內容構成
    1.4.3  碳預算執行計劃的內容構成
    1.4.4  《零碳之旅》:行業碳預算年度排放指引
  1.5  碳預算的實施效果
  1.6  英國碳預算制度研究小結
第2章  德國、法國及其他國家碳預算制度概覽
  2.1  德國碳預算制度
  2.2  法國碳預算制度
    2.2.1  碳預算目標水平及執行情況
    2.2.2  碳預算執行思路
    2.2.3  碳預算評估
  2.3  類碳預算制度
  2.4  國際碳預算制度建設經驗小結
    2.4.1  國家碳預算制度的異同
    2.4.2  英國碳預算制度與我國節能減碳管理制度的異同
第3章  國際碳預算制度的中國適用性分析
  3.1  具有參考價值的要素
    3.1.1  基於國家中長期減碳目標編製碳預算
    3.1.2  善用已有減排機制,形成制度合力
    3.1.3  開展碳預算方案的預評估和后評估工作
    3.1.4  重視數據收集和監測
    3.1.5  碳預算的分解主體與責任主體不同
  3.2  需要修正的要素
    3.2.1  調整碳預算與其他制度的互補方式
    3.2.2  強化國家氣候變化委員會在碳預算制度體系中的職責權威
  3.3  需要開展本土化創新的要素
    3.3.1  我國碳預算編製面臨「達峰增量」和「中和減量」任務分解問題
    3.3.2  碳預算順利運行須重點解決部門政策協同問題
    3.3.3  碳預算方案評估模型的本土化建設
    3.3.4  碳預算須設置有限彈性
第4章  省級碳預算管理制度建設思路與框架設計方案:以廣東省為例
  4.1  碳預算制度建設的政策依據
  4.2  廣東省碳預算管理制度建設思路
  4.3  碳預算制度在廣東省雙碳「1+N」制度體系中的坐標定位
    4.3.1  廣東省雙碳「1+N」制度體系構建的減碳藍圖是碳預算編製依據
    4.3.2  碳預算制度是從「1」到「N」的制度「接駁器」
    4.3.3  碳預算制度是「達峰」軟指引與「中和」總指揮
    4.3.4  碳預算是鏈接「1+N」制度體系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橋樑
    4.3.5  碳預算是全省碳排放「天花板」,碳市場是實現碳預算的市場機制
  4.4  廣東省碳預算制度的組織架構
    4.4.1  管理機構
    4.4.2  執行單位
    4.4.3  專業支撐機構

  4.5  廣東省碳預算制度的主要內容
    4.5.1  編製碳預算研究報告
    4.5.2  制定碳預算實施方案
    4.5.3  發布碳預算執行指引文件
  4.6  廣東省碳預算制度體系建設與運行流程
    4.6.1  一個指引
    4.6.2  一套流程
    4.6.3  一個平台
第5章  省級碳預算研究方案編製框架:以廣東省為例
  5.1  廣東省經濟、能源和人口未來情景研究
    5.1.1  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分析
    5.1.2  人口規模及分佈預測
    5.1.3  能源消費需求預測
    5.1.4  能源供給結構及技術發展前瞻
  5.2  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分析
    5.2.1  部門「雙碳」路徑分析
    5.2.2  部門「雙碳」路徑對廣東省「雙碳」目標的貢獻
    5.2.3  城市「雙碳」路徑分析
    5.2.4  城市「雙碳」路徑對廣東省「雙碳」目標的貢獻
  5.3  碳排放預算計劃編製
    5.3.1  碳達峰預算指引編製框架與步驟
    5.3.2  碳中和預算五年計劃編製框架與步驟
    5.3.3  碳中和預算年度計劃編製框架與步驟
    5.3.4  碳預算與碳市場銜接方式
    5.3.5  省市碳預算平衡表編製
  5.4  廣東省碳預算的潛在經濟社會影響預評估
    5.4.1  成本收益分析
    5.4.2  潛在的社會影響衝擊分析
  5.5  提出碳預算執行計劃建議
    5.5.1  碳預算周期與年度計劃
    5.5.2  碳預算政策工具包
    5.5.3  碳預算借貸機制
  5.6  碳預算統計報表制度及其他
第6章  碳預算編製工具和方法構建
  6.1  宏觀經濟分析工具耦合技術分析模型的構建思路:EEC-GD模型
    6.1.1  EEC-GD模型架構和理論支撐
    6.1.2  主要假設與數據需求
  6.2  EEC-GD模型架構設計
    6.2.1  經濟模塊
    6.2.2  能源模塊
    6.2.3  排放模塊
    6.2.4  技術進步
    6.2.5  情景模塊
  6.3  EEC-GD模型的參數設置與估計
    6.3.1  參數設置
    6.3.2  參數設置的原則與方法
    6.3.3  參數估計方法
  6.4  模型的優勢、局限性與應用前景
    6.4.1  模型在碳預算管理中的優勢
    6.4.2  模型應用的局限性與挑戰

    6.4.3  政策需求對模型更新的推動
  6.5  人口預測方法
    6.5.1  隊列分要素方法
    6.5.2  主要預測參數
  6.6  人口分佈預測方法
    6.6.1  基本思路
    6.6.2  計算方法
    6.6.3  方法的優勢與局限
第7章  案例分析:廣州市2020?2050年碳排放空間容量、空間形態研究及碳預算管理制度模擬
  7.1  廣州市建設碳預算的經濟社會基礎
    7.1.1  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7.1.2  廣州市人口現狀與特徵
    7.1.3  廣州市具備率先開展碳預算制度建設的制度條件
  7.2  廣州市人口規模與分佈預測模型的參數設置
    7.2.1  生育參數設置
    7.2.2  平均預期壽命參數設置
    7.2.3  遷移參數設置
  7.3  2020?2060年廣州市人口規模與分佈預測結果
    7.3.1  人口規模
    7.3.2  勞動力供給
    7.3.3  人口老齡化
    7.3.4  人口區域分佈
  7.4  廣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和技術預見分析
    7.4.1  廣州市碳達峰行動的主要內容
    7.4.2  支撐廣州市碳達峰行動的科技行動
  7.5  廣州市2020?2050年碳排放預算空間估算
    7.5.1  廣州市碳排放預算空間估算方法
    7.5.2  廣州市2020?2030年碳排放預算空間及形態
    7.5.3  廣州市2030?2050年碳排放預算空間及形態
    7.5.4  預測結果合理性分析
  7.6  廣州市2020?2050年碳預算周期設置
  7.7  廣州市CB1?CB5碳排放總量預算與強度預算方案編製
    7.7.1  「老廣州」區域的碳排放總量預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