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系統集成(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國別評價與適應策略)

  • 作者:封志明//蔡紅艷//游珍|責編:石珺//李嘉佳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59214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9
人民幣:RMB 2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包括上、下兩篇共11章。上篇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從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到資源環境承載力分類評價與限制性分類、社會經濟適應性評價與適應性分等,再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與警示性分級,從技術方法到實際應用,完成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下篇資源環境承載力系統集成,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系統集成平台,研發資源環境承載力分類評價與綜合評價系統、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系統和成果集成與可視化系統,實現了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國別評價及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
    本書可供從事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研究和區域發展與世界地理研究等主題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查閱參考。

作者介紹
封志明//蔡紅艷//游珍|責編:石珺//李嘉佳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立項背景與科學意義
      1.1.1  國家戰略需求
      1.1.2  科學發展需要
      1.1.3  項目科學意義
    1.2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1.2.1  課題研究思路
      1.2.2  專題技術路線
    1.3  研究內容與著作框架
      1.3.1  子專題研究內容與專題設置
      1.3.2  著作框架與章節安排
    1.4  研究進展與主要成果
      1.4.1  建立由分類到綜合的資源環境承載指數模型
      1.4.2  研發資源環境承載力系統集成平台與綜合評價系統
      1.4.3  完成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分類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1.4.4  完成綠色絲綢之路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警示性分級
上篇  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
  第2章  絲路共建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方法
    2.1  研究思路與技術流程
      2.1.1  總體思路與研究框架
      2.1.2  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2.2  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
      2.2.1  地形起伏度與地形適宜性
      2.2.2  溫濕指數與氣候適宜性
      2.2.3  水文指數與水文適宜性
      2.2.4  地被指數與地被適宜性
      2.2.5  人居環境適宜指數與適宜性分區
    2.3  資源環境限制性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2.3.1  土地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2.3.2  水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2.3.3  生態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2.4  社會經濟適應性評價與適應性分等
      2.4.1  人類發展指數與人類發展水平
      2.4.2  交通通達指數與交通通達水平
      2.4.3  城市化指數與城市化水平
      2.4.4  社會經濟適應指數與適應性分等
    2.5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
      2.5.1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模型
      2.5.2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警示性分級
  第3章  絲路共建地區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
    3.1  基於地形起伏度的地形適宜性評價與分區
      3.1.1  地形高度適宜地區
      3.1.2  地形比較適宜地區
      3.1.3  地形一般適宜地區
      3.1.4  地形臨界適宜地區
      3.1.5  地形不適宜地區
    3.2  基於溫濕指數的人居環境氣候適宜性評價與分區
      3.2.1  氣候高度適宜地區
      3.2.2  氣候比較適宜地區
      3.2.3  氣候一般適宜地區

      3.2.4  氣候臨界適宜地區
      3.2.5  氣候不適宜地區
    3.3  基於水文指數的人居環境水文適宜性評價與分區
      3.3.1  水文高度適宜地區
      3.3.2  水文比較適宜地區
      3.3.3  水文一般適宜地區
      3.3.4  水文臨界適宜地區
      3.3.5  水文不適宜地區
    3.4  基於地被指數的人居環境地被適宜性評價與分區
      3.4.1  地被高度適宜地區
      3.4.2  地被比較適宜地區
      3.4.3  地被一般適宜地區
      3.4.4  地被臨界適宜地區
      3.4.5  地被不適宜地區
    3.5  基於人居環境指數的人居環境適宜性綜合評價與分區
      3.5.1  人居環境不適宜地區的限制性
      3.5.2  人居環境永久不適宜地區
      3.5.3  人居環境條件不適宜地區
      3.5.4  人居環境臨界適宜地區的適宜性與限制性
      3.5.5  人居環境限制性臨界適宜地區
      3.5.6  人居環境適宜性臨界適宜地區
      3.5.7  人居環境適宜地區的適宜性
      3.5.8  人居環境一般適宜地區
      3.5.9  人居環境比較適宜地區
      3.5.10  人居環境高度適宜地區
  第4章  絲路共建地區資源環境限制性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4.1  土地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4.1.1  整體水平
      4.1.2  地區尺度
      4.1.3  國家格局
      4.1.4  基本結論與適應策略
    4.2  水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4.2.1  整體水平
      4.2.2  地區尺度
      4.2.3  基本結論與適應策略
    4.3  生態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4.3.1  整體水平
      4.3.2  地區尺度
      4.3.3  國家格局
      4.3.4  基本結論與適應策略
  第5章  絲路共建地區社會經濟適應性評價與適應性分等
    5.1  人類發展水平評價
      5.1.1  人類發展基礎
      5.1.2  人類發展水平
    5.2  城市化水平評價
      5.2.1  城市化基礎
      5.2.2  城市化水平
    5.3  交通通達水平評價
      5.3.1  交通通達基礎
      5.3.2  交通通達水平

    5.4  社會經濟適應性綜合評價
      5.4.1  整體水平
      5.4.2  地域差異
      5.4.3  國家尺度
  第6章  絲路共建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限制性分類與警示性分級
    6.1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量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6.1.1  整體水平
      6.1.2  地區尺度
      6.1.3  國別差異
    6.2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與警示性分級
      6.2.1  整體水平
      6.2.2  地區尺度
      6.2.3  國別差異
    6.3  基本結論與適應策略
      6.3.1  基本結論
      6.3.2  適應策略
下篇  資源環境承載力系統集成
  第7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系統集成平台
    7.1  平台概述
    7.2  平台邏輯框架
    7.3  平台技術架構
    7.4  平台組成
      7.4.1  基礎圖件與數據集成系統
      7.4.2  承載力分類評價與綜合評價系統
      7.4.3  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系統
      7.4.4  成果集成與可視化系統
    7.5  小結
  第8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圖件與數據集成系統
    8.1  系統概況
    8.2  系統框架
      8.2.1  系統總體架構
      8.2.2  系統數據架構
    8.3  系統技術架構
    8.4  資料庫建設
      8.4.1  資料庫設計
      8.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8.4.3  數據入庫
      8.4.4  資料庫成果
    8.5  系統主要功能
      8.5.1  地圖操作
      8.5.2  圖層管理
      8.5.3  數據查詢
      8.5.4  數據管理
      8.5.5  專題分析
  第9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分類評價與綜合評價系統
    9.1  系統概述
    9.2  系統需求
      9.2.1  用戶需求
      9.2.2  數據需求
      9.2.3  系統功能需求

    9.3  系統總體框架
      9.3.1  建設原則
      9.3.2  技術框架
      9.3.3  業務流程
    9.4  系統建設
      9.4.1  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子系統建設
      9.4.2  資源環境承載力限制性評價子系統建設
      9.4.3  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子系統建設
      9.4.4  資源環境承載狀態綜合評價子系統建設
    9.5  系統實踐與應用
      9.5.1  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
      9.5.2  資源環境承載力限制性評價
      9.5.3  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
      9.5.4  資源環境承載狀態綜合評價
  第10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系統
    10.1  系統概況
    10.2  建設內容
      10.2.1  資源環境承載力國別報告業務化流程設計
      10.2.2  資源環境承載力國別報告模板庫構建
      10.2.3  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系統設計和功能實現
    10.3  建設思路
      10.3.1  建設原則
      10.3.2  技術框架
      10.3.3  業務流程
      10.3.4  技術方法
    10.4  數據資源建設
      10.4.1  數據集成接入
      10.4.2  數據整合處理
      10.4.3  數據資源結構設計
    10.5  國別報告模板庫構建
      10.5.1  模板庫結構設計
      10.5.2  文檔模板庫設計
      10.5.3  報表模板庫設計
      10.5.4  地圖模板庫設計
    10.6  國別報告編製與更新系統建設
      10.6.1  國別報告模板管理子系統
      10.6.2  國別報告編製子系統
      10.6.3  國別報告更新子系統
    10.7  應用成效
      10.7.1  應用目標
      10.7.2  應用方案
      10.7.3  應用效果
  第11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成果集成與可視化系統
    11.1  系統概述
    11.2  系統邏輯框架
    11.3  成果組成與處理
      11.3.1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成果數據
      11.3.2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專題圖件
      11.3.3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學術成果
      11.3.4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別成果

    11.4  系統主要功能
      11.4.1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成果可視化
      11.4.2  資源環境承載力專題圖件預覽
      11.4.3  資源環境承載力學術成果檢索
      11.4.4  重點國家資源環境承載力成果可視化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