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分鏡創作從想法到落地(系統學習導演思維與分鏡技法)

  • 作者:鄢苒|責編:許菁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59521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92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分鏡創作的全過程,從如何產生獨特的創作想法開始,深入剖析導演思維在分鏡創作中的重要性。書中詳細講解了分鏡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畫面構圖、鏡頭運動、場景切換等內容。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類型作品的分鏡創作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鏡語言。此外,還介紹了分鏡從構思到落地執行的具體步驟,讓讀者不僅能掌握理論知識,更能在實踐中運用自如。
    無論是影視行業從業者,如導演、攝影師、編劇、影視專業的學生,還是對影視製作感興趣的愛好者,都可以從本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實用的技巧,開啟自己的分鏡創作之旅。

作者介紹
鄢苒|責編:許菁
    鄢苒,2008年入行影視動畫至今。一線小說作家、編劇、分鏡導演。     2017年與閔濤、朱宇兩位老師聯合創辦國內最大的分鏡學習與商務平台「分鏡天地」;2019年師從「無錫劍魚動畫」顧晨城老師,分鏡能力、導演能力進入高速發展期;2024年創辦「嘆息之森」分鏡工作室,承接各類商業分鏡項目。     從業十多年,深感院校所授內容與市場所需的動畫電影、遊戲、網番分鏡脫節之大,遂動念提筆,將個人經驗與廣大愛好者、初入行者分享。

目錄
第1章  認識分鏡
  1.1  分鏡是什麼
    1.1.1  分鏡的本質
    1.1.2  分鏡的溝通屬性
    1.1.3  分鏡的工具屬性
    1.1.4  本節總結
  1.2  分鏡師的等級
    1.2.1  分鏡師評級說明
    1.2.2  分鏡師等級細分金字塔
    1.2.3  本節總結
  1.3  分鏡在製作環節中的位置與作用
    1.3.1  分鏡的流程
    1.3.2  分鏡在製作中的作用
    1.3.3  本節總結
  1.4  分鏡的核心能力
    1.4.1  核心能力的簡介
    1.4.2  測試遊戲
第2章  分鏡的需求與解決方案
  2.1  分鏡的類型和各類型分鏡的難度等級與需求側重點
    2.1.1  分鏡的類型
    2.1.2  各類型分鏡的難度等級與需求側重點
    2.1.3  本節總結
  2.2  各類分鏡需求的異同
    2.2.1  各類分鏡需求的差異點
    2.2.2  各類分鏡的需求等級
    2.2.3  各類分鏡能力需求評級
    2.2.4  各類分鏡需求的共同點
    2.2.5  本節總結
  2.3  導演級分鏡創作的思考框架
    2.3.1  導演視角的思考流程
    2.3.2  本節總結
第3章  審查、分析劇本
  3.1  文字思維、圖像思維和影像思維的優缺點
    3.1.1  三種思維工具
    3.1.2  三種思維工具的優缺點
    3.1.3  本節總結
  3.2  劇本落地:從文學劇本到文字分鏡
    3.2.1  從文學劇本到文字分鏡的設計步驟
    3.2.2  課後作業
  3.3  劇本問題審查工具
    3.3.1  BUG匯總
    3.3.2  本節總結
  3.4  導演講戲與導演示意圖
    3.4.1  導演講戲的作用
    3.4.2  導演講戲對分鏡工作的影響
    3.4.3  導演示意圖
    3.4.4  本節總結
第4章  提煉劇本重點
  4.1  全局觀
    4.1.1  經典三段幕全局觀分析:開端→過程→結局

    4.1.2  單集劇本重點提煉
    4.1.3  本節總結
  4.2  節奏權重簡化歸納
    4.2.1  劇情時長的三段幕權重分配
    4.2.2  從全局角度分析劇本
    4.2.3  本節總結
  4.3  提煉劇情提綱,歸納強弱轉換點與對應情緒
    4.3.1  分段提煉主要情緒
    4.3.2  本節總結
  4.4  文字分鏡的落地過程
    4.4.1  從文字分鏡判斷分鏡師的設計能力
    4.4.2  信息完整度審查工具:5W2H
    4.4.3  文字分鏡創作實戰——框架的搭建
    4.4.4  本節總結
第5章  分鏡創作的通用技巧
  5.1  景深感
    5.1.1  靜態景深
    5.1.2  動態景深
    5.1.3  本節總結
    5.1.4  課後作業
    5.1.5  課後思考
  5.2  構圖張力
    5.2.1  飽滿
    5.2.2  豐富
  5.3  銜接差異化鏡頭與運鏡銜接
    5.3.1  耐心小實驗
    5.3.2  分鏡銜接原則
    5.3.3  鏡頭銜接技巧匯總詳解
    5.3.4  課後作業
  5.4  不同景別、機位角度、視角的情緒作用
    5.4.1  不同景別的情緒作用
    5.4.2  機位角度的情緒作用
    5.4.3  視角的情緒作用
  5.5  軸線與越軸
    5.5.1  什麼是軸線
    5.5.2  幾種常見的軸線
    5.5.3  怎麼看兩個鏡頭之間是否越軸
    5.5.4  越軸有什麼好處
    5.5.5  越軸有什麼壞處
    5.5.6  如何合理越軸
    5.5.7  本節總結
  5.6  表情與動作表演
    5.6.1  如何讓POSE變得更有張力
    5.6.2  表情、動作絲滑流暢的關鍵
    5.6.3  人設與角色表情和動作的關聯
    5.6.4  本節總結
  5.7  鏡頭銜接的思考框架
    5.7.1  組成思考框架的問題清單
    5.7.2  本節總結
第6章  武戲分鏡落地

  6.1  文、武戲通用的基礎創作模板
    6.1.1  武戲創作基礎模板與文戲改造
    6.1.2  武戲創作基礎模板各階段詳解
    6.1.3  常見武術指導風格
    6.1.4  打鬥的招式
    6.1.5  本節總結
  6.2  文、武戲開場的通用方案
    6.2.1  開場戲的作用
    6.2.2  開場戲的基礎拍攝模板
    6.2.3  本節總結
  6.3  主角
    6.3.1  什麼是電影的核心表達
    6.3.2  主角的作用是什麼
    6.3.3  引出主角的幾種方式
    6.3.4  遊戲角色抽卡出場分鏡中主角出場的兩種創作法
    6.3.5  本節總結
  6.4  武戲中的對峙戲怎麼畫
    6.4.1  開端對峙戲
    6.4.2  間歇對峙戲
    6.4.3  本節總結
  6.5  從普通攻擊到技能,精彩對打的組成元素
    6.5.1  打鬥戲三三原則基礎模板
    6.5.2  打鬥戲三三原則模板的變化應用
    6.5.3  方案A—從近到遠
    6.5.4  方案B—從遠到近
    6.5.5  本節總結
  6.6  追逐戲
    6.6.1  追逐戲設計原則
    6.6.2  追逐戲設計基礎模板
    6.6.3  本節總結
  6.7  大招釋放的完整過程
    6.7.1  大招釋放的過程邏輯
    6.7.2  大招釋放的具體案例
    6.7.3  本節總結
  6.8  高潮尾戲
    6.8.1  高潮尾戲的定義
    6.8.2  高潮尾戲的設計邏輯
    6.8.3  本節總結
  6.9  收尾戲
    6.9.1  收尾戲的定義
    6.9.2  收尾戲的三種預置狀態
    6.9.3  本節總結
  6.10  還原現實的打鬥戲怎麼設計
    6.10.1  現實打鬥導致勝負結果的要素
    6.10.2  現實打鬥與電影武戲的區別
    6.10.3  真實好看的動作需要滿足的條件
    6.10.4  打鬥設計如何做得豐富飽滿
    6.10.5  本節總結
第7章  文戲分鏡落地
  7.1  做出精彩文戲的方法

    7.1.1  武戲設計的基礎模板
    7.1.2  文戲設計的基礎模板
    7.1.3  文戲設計模板的詳細拆解
    7.1.4  本節總結
  7.2  室內文戲與室外文戲的設計原則
    7.2.1  室內文戲設計原則
    7.2.2  室外文戲設計原則
    7.2.3  本節總結
  7.3  對話戲怎麼設計
    7.3.1  對話戲的創作要點
    7.3.2  對話戲的分類方式與處理方法
    7.3.3  本節總結
  7.4  理解角色與文戲情緒設計
    7.4.1  設計一個真實的角色的步驟
    7.4.2  動物擬人法
    7.4.3  角色屬性在劇情中的動態變化
    7.4.4  本節總結
第8章  總結與補充
  8.1  常見的分鏡反饋與修改方法
    8.1.1  常見修改意見匯總
    8.1.2  本節總結
  8.2  編導做設計深化的審美方向
    8.2.1  增加劇情的常用方案
    8.2.2  更多深化方案
    8.2.3  本節總結
  8.3  編、導、演的精進
    8.3.1  編、導、演的作用
    8.3.2  編、導、演通用的精進法
    8.3.3  項目管理思維
    8.3.4  成熟分鏡師應掌握的內容
    8.3.5  本節總結
  8.4  未來AI分鏡時代的機遇與困境
    8.4.1  AI的工作方式
    8.4.2  目前AI在藝術創作領域能夠做的事
    8.4.3  目前AI分鏡工作流存在的技術限制問題
    8.4.4  本節總結
參考電影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