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唐宋「古文運動」在文學史、思想史、政治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本書在對「古文運動」既往研究的框架與範式作出譜系式梳理的基礎上,標舉「士大夫文學」,敏銳地抓住了唐宋「古文運動」與此前、此後文學運動的不同,強調科舉制度產生的士大夫精英構成的唐宋社會與文學的特殊性,對古文運動重作定義,對其發展歷程重作分期,著重闡明如「古文運動」與新儒學、賢良進卷、蘇轍與「古文運動」之關係等命題,新意盎然,勝義迭出。
作者介紹
朱剛|責編:孟慶媛
朱剛,1969年生於浙江紹興,1987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1997年獲博士學位,現任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蘇軾學會副會長。著有《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東方出版社,1997年)、《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宋代禪僧詩輯考》(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文學傳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蘇軾蘇轍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等。
目錄
第一章 「古文運動」與「文以載道」
第一節 「古文運動」覆議——研究史和問題點
一、「古文運動」術語的提出
二、「中國文學史」上的「古文運動」
三、從「辟韓」思想到「兩條路線」
四、回歸「文學史」
五、士大夫階層與士大夫文學
第二節 關於「文以載道」
一、「載道」與「言志」
二、「載道」的含義
三、「道」與學養
四、「道」與「新儒學」
五、小結
第二章 「古文運動」與「新儒學」的進展
第一節 中唐儒學所謂「堯舜之道」
一、從啖助到柳宗元的「堯舜之道」
二、唐人的皇帝王霸之道
三、韓愈對所謂「堯舜之道」的批判
四、評議韓、柳之「道」
第二節 北宋「性命之學」與「太學體」
一、排抑「太學體」事件
二、有關「太學體」之研討
三、關於石介和「太學新體」
四、排抑「太學體」事件的受害者
五、關於朱長文
六、蘇軾的態度
七、關於劉煇
八、結論
第三節 「險怪」文風:「古文運動」的另一翼
一、「太學體」與怪文的系譜
二、以「怪」自傲的宋初「隱士」型古文家
三、「學統四起」與「險怪」文風的漫延
四、「性命之學」與歐陽修「晚年文衰」問題
五、「古文運動」鳥瞰
第四節 「周程、歐蘇之裂」與宋代士大夫文學
一、關於「周程、歐蘇之裂」
二、分裂與對立
三、思想史視野
四、科舉語境中的文學
五、作為士大夫的文學家
六、道統論的勘定
第三章 北宋士大夫文學的展開(上):思想心態
第一節 「神童」時代(上)——楊億
一、從「神童」到士大夫
二、楊億與太平興國五年進士
三、楊億《偶興》詩與太宗朝晚期的儲位之爭
四、楊億與真宗朝黨爭
五、結論
第二節 「神童」時代(下)——晏殊
一、撫州晏氏家族
二、晏殊與真宗朝黨爭
三、晏殊與宋仁宗
四、晏殊的士大夫文學
五、晏殊與慶曆士大夫
第三節 「日常化」的意義及其局限——以歐陽修為中心
一、「日常化」的含義
二、從《二李唱和集》看「白體」詩歌的「日常化」傾向
三、「軟熟」與「險怪」
四、至理人情
五、「自納敗闕」
第四節 士大夫文化的兩種模式——讀王安石《虔州學記》與蘇軾《南安軍學記》
一、《南安軍學記》針對《虔州學記》而作
二、關於「舜之學政」
三、士大夫文化的兩種模式
四、關於「學記」文類
第五節 面向公共「文壇」的寫作——北宋士大夫非集會的同題寫作現象
一、同題寫作的集會模式與非集會模式
二、集會模式的延伸
三、有力的組織者
四、走向公共化
五、歷史條件與自覺意識
第六節 從「先憂後樂」到「簞食瓢飲」——北宋士大夫心態之轉變
一、釣台和雲台
二、顏子學
三、黨爭和「性命之學」
四、蘇轍的意義
五、獨立個體的內在超越
第七節 士大夫及其周邊文人——走向南宋
一、從封建士大夫到帝國士大夫
二、從門閥士大夫到科舉士大夫
三、科舉士大夫階層的身份自覺與發展困境
四、文學創作者的身份分化
第四章 北宋士大夫文學的展開(下):賢良進卷
第一節 北宋賢良進卷考論
一、北宋「制科」之制度
二、應試者及其策論
三、賢良進卷之結構與價值
四、賢良進卷與「新儒學」
五、賢良進卷與北宋黨爭
六、賢良進卷的文學史意義
七、餘論
第二節 論二蘇賢良進卷
一、蘇軾、蘇轍舉「制科」經過
二、蘇氏兄弟的《應詔集》及相關文章
三、嘉祐時期的學術與政治動向
四、賢良進卷的文風
五、附錄:「蘇門」弟子的「進卷」
第三節 論李清臣賢良進卷
一、李清臣賢良進卷的寫作時間
二、進卷內容分析
三、進卷的寫作藝術
第四節 論秦觀賢良進卷
一、秦觀應制科史實
二、秦觀進策之政見
三、秦觀進策之文學
第五章 晚年蘇轍與「古文運動」的終結
第一節 蘇轍散文的基本風格與晚年變化
一、二蘇對比
二、外柔內剛
三、「國是」環境下的晚年寫作
第二節 蘇轍晚年事跡考辨
一、蘇轍的官階問題
二、遷居汝南問題
三、獨得優待問題
四、關於「全不敢見一客」
五、蘇轍晚年交往的禪僧
第三節 蘇轍晚年散文與「元祐體」
一、蘇轍晚年散文概覽
二、崇寧五年的創作高潮
三、「文章自一家」
四、「無心於為文」
五、關於「元祐體」
第四節 呂本中政和三年帖的批評史意義
一、呂本中政和三年帖
二、歐蘇文和蘇黃詩範式的確立
三、從詩文「復古」到江西宗派
四、關於蘇、黃二體
五、后「古文運動」時代
代結語:北宋文學與政治
一、北宋前期
二、北宋中期
三、北宋後期
附錄:作者與本書內容相關的論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