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建設文化強國的理論與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

  • 作者:孟建|責編:沈驍馳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5257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8
人民幣:RMB 8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建設文化強國,不僅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更關乎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書圍繞文化強國建設這一主題,在追溯其理論淵源、論述其時代要求、分析其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從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戰略目標、理論體系、建設路徑以及科技賦能等方面,探討了文化強國建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重大問題,對當前及未來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提出一些具有實踐參考價值的建議,以期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一些力量。

作者介紹
孟建|責編:沈驍馳
    孟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等職。在新聞傳播、國際傳播、文化傳播、數字人文等領域有著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豐碩學術成果與運作實踐經驗。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二十余部。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數十項,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項。作為首席專家,對接國家發展重大戰略,參加了多項國家重大活動、主場外交等方面的研究、策劃和傳播工作,如主持了「2008奧運會:中國形象塑造與傳播戰略研究」「2010世博會:上海形象競爭戰略研究」「G20杭州峰會:杭州新形象建構與傳播戰略研究」「金磚會晤:廈門形象設計與傳播策略研究」「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策劃與論證」等。

目錄
前言
序章  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第一節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第二節  建設文化強國的理論淵源和時代要求
  第三節  國際文化發展趨勢與文化強國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章  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節  從治國理政的一般地位提升到突出地位
    一、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二、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
  第二節  從「一個結合」拓展到「兩個結合」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
    二、重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三節  從經濟邏輯拓展到文化邏輯
    一、經濟與文化「雙輪驅動」的新思維
    二、讓文化成為新發展的戰略資源
    三、實現文化作為新戰略資源的有效性
  第四節  從狹義文化拓展到廣義文化
    一、狹義文化認知的範疇與體現
    二、廣義文化認知的範疇與體現
  第五節  從文化發展形態提升到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文化發展形態的演進
    二、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
    三、從文化發展形態提升到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章  文化強國的理論體系
  第一節  核心價值,凝心聚氣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思想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靈魂與基石
  第二節  事業產業,雙輪驅動
    一、發展公益性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二、發展經營性社會主義文化產業
    三、二者「雙輪驅動」推動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第三節  人民情懷,美好嚮往
    一、人民至上的文藝創作原則
    二、用文藝創作反映人民生活真實面貌
    三、用文藝創作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四節  文化提升,文明引領
    一、文化的進步與文明的演進
    二、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三、通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
  第五節  文化認同,多元一體
    一、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三、維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第六節  遺產保護,賡續文脈
    一、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時代需求
    三、賡續與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七節  傳通世界,交流互鑒
    一、加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效能
    三、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第三章  文化強國的建設路徑
  第一節  堅持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涵要義
    三、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節  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一、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三、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四、大力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
    一、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
    二、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關係
    三、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第四節  推動以文化為主體的跨界融合
    一、強調文化在跨界融合中的核心地位
    二、重視以文化為主體跨界融合的多元性、開放性、創新性
    三、推動文化與旅遊、教育、體育等領域的深度跨界融合
  第五節  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一、講好中國故事與塑造中國形象的關係
    二、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三、創新講述方式,提高傳播效果
第四章  文化強國的科技賦能
  第一節  將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作為賦能文化強國的新質生產力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高速發展
    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對於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價值
    三、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對於社會文化變遷的強力推動
  第二節  文藝創作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
    一、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換
    二、基於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文藝創作實踐
    三、基於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傳播平台構建
  第三節  文化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
    一、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對消費者文化消費習慣的改變
    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對文化產品生產流程的改變
    三、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對文化市場的影響與重構
  第四節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
    一、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助力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第五節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
    一、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創建國際化的文化數據共享平台
    二、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創建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大模型平台
    三、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推動中華文化全球戰略傳播的提級增效
結語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