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西語義理論對比研究初探(基於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思考)(精)/王寅文集

  • 作者:王寅|責編:秦礦玲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ISBN:9787573702197
  • 出版日期:2023/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01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稿是王寅教授語言學研究方面的論文集,對比論述了中西學者對語義本體、音義關係的認識,旨在打通這兩者的隔閡。書稿從語義學與訓詁學之間的異同、西方音義學與中國的聲訓法、中西學者對比語義隱喻認知理論等十一個方面進行論述和對比,闡明中西方學者雖然研究之路各有所長,語言也千差萬別,但很多思想有不少相通之處,以提醒相關研究者的眼光不能僅盯住西方,也不能忘卻本土文化,為語言學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作者介紹
王寅|責編:秦礦玲
    王寅(1950-),江蘇鹽城人,二級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資深教授、博導,語言哲學和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兼職副主席,四川大學兼職博導,美國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現任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會長,體認語言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翻譯認知研究會顧問,曾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語言與符號學會副會長,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副會長。曾數十次出國訪學和講學。     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體認語言學、語言哲學、英漢對比、翻譯學。共出版,著作和教材四十多部,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共約1800萬字,正編輯出版20卷《王寅文集》,有十幾篇論文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曾主持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共有16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教育部1項,省級5項)。主要著作有:《語言哲學研究》(上、下卷)、《認知語言學》《體認語言學》《構式語法研究》(上、下卷)、《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中西語義理論對比初探》《英語語義學教程》《認知語法概論))《簡明語義學辭典》《論語言符號象似性》《英語辭彙認知學習法》《英語詞形詞義辨析》《英漢語言區別特徵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 語義學與訓詁學
  第一節 西方語義學
  第二節 中國訓詁學
  第三節 語義學與訓詁學
第二章 中國學者對意義本體的研究
  第一節 傳統的意義本體觀
    一、指稱論
    二、觀念論
    三、證實論
    四、功用論
    五、語境論
    六、行為論
  第二節 意義的認知觀
    一、墨子
    二、莊子
    三、公孫龍
    四、荀子
    五、韓非子
    六、劉勰
    七、王夫之
    八、程瑤田
    九、段玉裁
    十、王念孫
  第三節 結語
第三章 《周易》與語義的體驗認知觀對比初探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周易》中的語言體驗觀
    一、《周易》簡介
    二、廣義的象(「象?」)和狹義的象(「象?」 )
    三、對《周易》中語言體驗觀的梳理
  第三節 對比《周易》與認知語言學中的語言體驗觀
    一、《周易》所論述的體驗觀更為久遠
    二、天地人 VS 身體和空間
    三、空間與時間
    四、「象?」 與 「意象、意象圖式」
    五、兩種認知程序的對比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對 「名實」與「能指所指」對應說的思考
  第一節 名與實的含義
  第二節 「名實」與「能指所指」
  第三節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做出的分析
  第四節 術語差異溯源
  第五節 學科上的差異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中西學者論唯名論與唯實論
  第一節 西方學者對兩者關係的爭論
    一、兩論相持時期(古希臘時期至19世紀末)
    二、索緒爾時期(20世紀初至60年代)
    三、后索緒爾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
  第二節 中國學者關於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

    一、序言
    二、古代名實之爭
    三、當代學者的論述
  第三節 結語
第六章 荀子論語言的體驗認知辯證觀
  第一節 「約定俗成」不等於「任意性」
  第二節 引用切忌斷章取義
  第三節 荀子對體驗認知辯證觀的論述
    一、對約定俗成的論證
    二、體驗認知觀
    三、辯證觀
  第四節 荀子對名實關係的論述
  第五節 荀子與《周易》、老子、孔子的觀點對比
  第六節 倘實準確定位歷史人物
  第七節 結語
第七章 中西學者對語言體驗性的論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西方學者論語言的體驗性
    一、西方主要學者的論述
    二、剖析「體驗」
    三、綜述
  第三節 中國學者論語言的體驗性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音義學與聲訓法
  第一節 音義學
    一、體驗與模仿
    二、音義學
  第二節 聲訓法
    一、分期簡述
    二、語調與意義
    三、評述
  第三節 結語
第九章 中西語義引申研究對比
  第一節 「OVER」的語義引申分析
  第二節 「上」的語義引申分析
  第三節 中西語法化研究對比
    一、西方學者的論述
    二、我國學者的論述
  第四節 字詞意義的引申與句法構造意義的引申
第十章 中西隱喻理論對比研究
  第一節 中國學者隱喻研究簡史
    一、概述
    二、先秦時期
    三、兩漢時期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五、唐宋元時期
    六、明清時期
    七、20 世紀
  第二節 「比」「興」與「隱喻」
  第三節 隱喻與文化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一章 語義研究差異原因初析
  第一節 語言認識的差異
  第二節 「名」 為政治服務
  第三節 重實用,輕理論
  第四節 重文輕理
  第五節 我國 20 世紀哲學研究的局限
  第六節 語言內部結構規律的特殊性
    一、漢語語法範疇的模糊性較大
    二、形態與非形態之分
    三、漢語以神攝形,英語以形攝意
  第七節 中西語義對比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書中主要外國人名漢譯對照表及中國主要學者、著作
附錄二 本書主要術語(含英文漢譯對照表)
附錄三 中國古代語言學簡史表
附錄四 西方語言學簡史表
附錄五 對比研究需要前沿理論,理論創新促進對比研究——認知對比語言學初探
附錄六 語言學新增長點思考之五:紮根本土的合璧式創新——以語言體驗性和隱喻認知觀為例
附錄七 中西學者對體驗哲學的論述對比初探
附錄八 基於ISVO構式和多重傳承機制分析漢語特殊句式
附錄九 對稱認知方式與漢語對稱結構——試論漢語第三大語法手段及其對怪句的解釋力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