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茶的健康科學前沿與技術/食品科學前沿研究叢書

  • 作者:編者:應劍//牛興和//申時全|責編:賈超//高微|總主編:陳衛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17853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9
人民幣:RMB 15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圍繞飲茶健康主題,針對近5?10年在食品科學與醫學交叉領域的新興理論、研究工具以及典型案例進行彙編。內容包括我國健康飲茶歷史以及區域性飲茶習俗,茶葉品質評價技術,茶的營養健康評價技術,茶的體內過程,茶的健康證據分析,健康導向型茶樹育種及茶園管理,茶及茶製品的營養健康品質提升。本書集聚了我國茶學、食品科學、預防醫學、藥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具有較高的專業學術價值和濃厚的交叉學科特色,為國內生產健康導向型茶飲、科學解讀飲茶健康作用機制、推廣健康飲茶生活方式提供科學參考。
    本書從應用角度出發,試圖回答「茶是否可以成為當代健康膳食模式的重要組成」這一命題。面向的讀者包括農業食品、醫藥衛生領域從事茶葉相關研究開發的人員,食品行業從業人員,對茶與健康感興趣者,科學理解飲茶健康、開發健康茶的同行,以及營養健康型特色食物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廣大同行。

作者介紹
編者:應劍//牛興和//申時全|責編:賈超//高微|總主編:陳衛

目錄
第1章  飲茶健康概述
  1.1  我國茶的起源與健康用茶歷史變遷
    1.1.1  我國茶的起源及發展概述
    1.1.2  典籍與詩詞中的茶
    1.1.3  我國不同地域茶文化的差異
  1.2  我國茶的分類及品質特徵
    1.2.1  我國茶的分類標準
    1.2.2  茶葉分類代表
  1.3  茶葉中主要的功能性成分
    1.3.1  概述
    1.3.2  茶多酚
    1.3.3  氨基酸
    1.3.4  生物鹼
    1.3.5  茶多糖
    1.3.6  其他功能性成分
  參考文獻
第2章  茶葉品質評價技術
  2.1  感官審評技術
    2.1.1  傳統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2.1.2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新探索
  2.2  茶葉生物活性成分分析技術
    2.2.1  茶葉生物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
    2.2.2  組學技術在茶葉成分分析中的應用
  2.3  技術應用及典型案例分析
    2.3.1  組學技術應用於茶葉分級分類
    2.3.2  組學技術應用於產地溯源
    2.3.3  組學技術應用於茶葉品質監測
    2.3.4  組學技術應用於茶葉存儲
  參考文獻
第3章  茶的營養健康評價技術
  3.1  臨床前研究方法
    3.1.1  體外研究方法
    3.1.2  體內研究方法
  3.2  人群研究方法
    3.2.1  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茶葉相關研究案例
    3.2.2  倫理問題
    3.2.3  膳食暴露的評價
    3.2.4  營養實驗性流行病學研究與藥物實驗性流行病學研究的比較
  3.3  含茶飲食的營養評價
    3.3.1  基於營養素的膳食營養評價
    3.3.2  基於健康效應的特殊指數評價
  參考文獻
第4章  茶的體內過程
  4.1  茶的體內過程概述
    4.1.1  茶葉成分的體內過程
    4.1.2  茶葉成分的體內代謝
  4.2  茶與消化?
  4.3  茶與微生物消化
    4.3.1  腸道微生態理論
    4.3.2  茶葉成分調節腸道微生態的證據及健康效應

    4.3.3  飲茶調節腸道微生態的證據及健康效應
  4.4  茶與腸道-靶器官軸
    4.4.1  茶與腸道-代謝軸
    4.4.2  茶與腦-腸軸
  4.5  茶的體內過程研究工具
    4.5.1  ADME/T的經典理論與工具
    4.5.2  體外仿生消化
    4.5.3  類器官模型
    4.5.4  腸道代謝流
    4.5.5  多維時序互作模型
  參考文獻
第5章  茶的健康證據分析
  5.1  循證醫學研究策略
    5.1.1  循證學
    5.1.2  證據
    5.1.3  證據等級及評價標準
    5.1.4  健康聲稱
    5.1.5  專家共識
  5.2  茶與全因死亡率
  5.3  茶與2型糖尿病
    5.3.1  茶與糖尿病發病風險的研究
    5.3.2  茶對T2DM患者健康指標的影響
    5.3.3  小結
  5.4  茶與血脂異常
    5.4.1  茶與血脂異常風險
    5.4.2  不同茶葉對血脂的影響
    5.4.3  小結
  5.5  茶與肥胖
    5.5.1  概述
    5.5.2  綠茶與肥胖
    5.5.3  發酵茶
    5.5.4  小結
  5.6  茶與心腦血管疾病
    5.6.1  茶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5.6.2  茶與腦血管疾病的研究
  5.7  茶與腸道健康
    5.7.1  概述
    5.7.2  綠茶與腸道健康
    5.7.3  紅茶與腸道健康
    5.7.4  黑茶與腸道健康
    5.7.5  油茶與腸道健康
    5.7.6  金花香櫞茶與腸道健康
    5.7.7  小結
  5.8  茶與骨骼肌肉健康
    5.8.1  茶與骨骼健康
    5.8.2  茶與肌肉健康
    5.8.3  小結
  5.9  茶與癌症
    5.9.1  茶與神經膠質瘤
    5.9.2  茶與乳腺癌

    5.9.3  茶與膀胱癌
    5.9.4  茶與前列腺癌
    5.9.5  茶與卵巢癌
    5.9.6  茶與子宮內膜癌
    5.9.7  茶與鼻咽癌
    5.9.8  茶與口腔癌
    5.9.9  茶與食管癌
    5.9.10  茶與胃癌
    5.9.11  茶與肺癌
    5.9.12  茶與肝癌
    5.9.13  茶與腸癌
    5.9.14  茶與白血病
    5.9.15  小結
  5.10  茶與免疫調節
    5.10.1  茶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調節作用
    5.10.2  茶對腫瘤免疫的調節作用
    5.10.3  茶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調節作用
    5.10.4  茶對炎症的調節作用
    5.10.5  茶對過敏的調節作用
    5.10.6  小結
  5.11  茶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11.1  茶與COPD發病風險的研究
    5.11.2  茶對COPD患者表型特徵的改善
    5.11.3  小結
  5.12  飲用及生活方式對飲茶健康的影響
    5.12.1  大量飲茶的安全顧慮
    5.12.2  影響飲茶健康收益的生活方式因素
    5.12.3  食品安全的顧慮
  參考文獻
第6章  健康導向型茶樹育種及茶園管理
  6.1  我國茶樹種質資源概述
  6.2  茶樹育種關鍵技術及茶園管理關鍵技術
    6.2.1  茶樹育種技術概述
    6.2.2  茶園管理關鍵技術
  6.3  健康導向型名優品種及開發案例
    6.3.1  高花青素典型茶樹品種
    6.3.2  高氨基酸品種
    6.3.3  高γ-氨基丁酸品種
    6.3.4  高茶黃素品種
    6.3.5  高茶多酚品種
    6.3.6  高茶多糖品種
  參考文獻
第7章  茶及茶製品的營養健康品質提升
  7.1  茶葉健康品質生產關鍵技術及開發實例
    7.1.1  微生物可控發酵
    7.1.2  定向?催化
  7.2  茶葉深加工關鍵技術及開發實例
    7.2.1  茶葉深加工的科技創新
    7.2.2  中國茶葉精深加工產業發展狀況
    7.2.3  開發實例

  7.3  健康茶食品創製關鍵技術及開發實例
    7.3.1  健康茶食品
    7.3.2  關鍵技術
    7.3.3  開發實例
  7.4  茶葉功能成分靶向遞送體系及開發實例
    7.4.1  關鍵技術
    7.4.2  開發實例
  7.5  健康茶產業中的數字化技術
    7.5.1  數字化生產線
    7.5.2  茶的智慧倉儲
  參考文獻
附錄  常見茶葉沖泡指南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