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天體物理概論(第2版天文學物理學一流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向守平//劉桂琳|責編:高哲峰
  • 出版社:中國科大
  • ISBN:9787312061059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0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介紹天體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天體物理的研究對象和觀測方法簡介;基本天體物理量及其測量;恆星的形成與演化;緻密星;星際物質;星系和宇宙學簡介。
    本書可作為高校天體物理專業及相關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高校通識類選修課的參考書,亦可供有關科研工作者以及對天體物理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向守平//劉桂琳|責編:高哲峰

目錄
前言
第1版序
第1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對象
    1.1.1  太陽系
    1.1.2  恆星世界
    1.1.3  星系和星系團
  1.2  天體物理學的觀測方法簡介
    1.2.1  地面觀測
    1.2.2  空間望遠鏡
    1.2.3  空間飛船考察
第2章  基本天體物理量及其測量
  2.1  星等
    2.1.1  視星等
    2.1.2  絕對星等
    2.1.3  光度
  2.2  溫度
    2.2.1  色指數與色溫度
    2.2.2  有效溫度
  2.3  光譜型
    2.3.1  天體光譜研究的開始與發展
    2.3.2  恆星光譜的分類
    2.3.3  不同光譜型譜線特徵的成因
  2.4  赫羅圖
  2.5  變星
    2.5.1  脈動變星
    2.5.2  爆發變星
  2.6  天體距離的測定
  2.7  恆星質量的測定
    2.7.1  雙星系統
    2.7.2  質光關係
    2.7.3  位力定理
  2.8  恆星的年齡
第3章  恆星的形成與演化
  3.1  恆星的形成階段
    3.1.1  星雲坍縮的條件與金斯判據
    3.1.2  星雲的快速收縮過程
    3.1.3  星雲的慢收縮過程——原恆星階段
  3.2  主序星階段
  3.3  恆星結構的基本方程
  3.4  積分定理(位力定理)
  3.5  主序后的演化
    3.5.1  小質量恆星的演化
    3.5.2  中等質量恆星的演化
    3.5.3  大質量恆星的演化
  3.6  超新星
    3.6.1  Ⅰa型超新星
    3.6.2  Ⅱ型超新星
    3.6.3  中微子及其探測

    3.6.4  太陽中微子之謎與中微子振蕩
    3.6.5  超新星遺跡
  3.7  密近雙星的演化
    3.7.1  洛希等勢面
    3.7.2  密近雙星的演化
    3.7.3  幾種典型的最終演化結果
  3.8  引力波輻射
第4章  緻密星
  4.1  白矮星
    4.1.1  白矮星的質量上限——錢德拉塞卡極限
    4.1.2  白矮星的結構與冷卻
  4.2  中子星
    4.2.1  中子星的結構
    4.2.2  中子星的自轉與磁場
  4.3  脈衝星
    4.3.1  脈衝星的發現——一個期待了30多年的結果
    4.3.2  脈衝星的觀測特徵與理論模型
    4.3.3  脈衝星的距離測量
    4.3.4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4.4  黑洞
    4.4.1  引力半徑與視界面
    4.4.2  引力紅移與時鐘變慢
    4.4.3  宇宙飛船向黑洞下落的過程
    4.4.4  克爾黑洞、彭羅斯過程和宇宙監察猜想
    4.4.5  黑洞熱力學簡介
    4.4.6  黑洞量子力學簡介
    4.4.7  搜尋黑洞
  4.5  宇宙γ射線暴
第5章  星際物質
  5.1  星際物質概況
  5.2  中性氫區(HI區)與射電21cm譜線
  5.3  電離氫區(HⅡ區)與斯特龍根球
  5.4  星際分子
    5.4.1  星際分子的發現
    5.4.2  星際分子的天體物理學意義
    5.4.3  天體分子譜線
第6章  星系
  6.1  星系的主要特徵
    6.1.1  形態與分類
    6.1.2  星系質量的測定
    6.1.3  漩渦星系和橢圓星系的「標準燭光」
    6.1.4  銀河系的主要特徵
    6.1.5  旋臂生成——密度波理論
  6.2  活動星系與活動星系核
    6.2.1  活動星系的主要觀測特點
    6.2.2  活動星系核(AGN)的統一模型
  6.3  星系團和超星系團
    6.3.1  星系的大尺度成團結構
    6.3.2  星系的大尺度本動速度
    6.3.3  星系團的X射線輻射

  6.4  星系的形成與演化
    6.4.1  單個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概況
    6.4.2  星系的相互作用與併合
第7章  宇宙學簡介
  7.1  人類宇宙觀的進化
  7.2  宇宙的有限與無限
    7.2.1  空間彎曲的觀測效應
    7.2.2  空間膨脹的觀測效應——哈勃關係
    7.2.3  時間有限的觀測效應——視界
  7.3  宇宙學的基本觀測事實
    7.3.1  大尺度上星系的分佈
    7.3.2  星系距離與紅移之間的哈勃關係
    7.3.3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7.3.4  元素丰度
    7.3.5  宇宙的年齡
    7.3.6  正反物質粒子數之比
    7.3.7  光子數與重子數之比
  7.4  幾何宇宙學
    7.4.1  宇宙學原理
    7.4.2  三維常曲率空間與羅伯森 沃克度規
    7.4.3  宇宙學紅移
    7.4.4  宇宙學視界
    7.4.5  牛頓宇宙學
    7.4.6  宇宙減速因子q
  7.5  標準宇宙學模型
    7.5.1  弗里德曼方程
    7.5.2  宇宙的年齡
  7.6  物理宇宙學——具有物質和輻射的宇宙
  7.7  宇宙演化簡史
    7.7.1  時空創生
    7.7.2  宇宙熱歷史概述
    7.7.3  輕元素核合成
    7.7.4  宇宙背景輻射
    7.7.5  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
  7.8  幾個重要的前沿課題
    7.8.1  宇宙的暴脹
    7.8.2  宇宙中的暗物質
    7.8.3  引力透鏡
    7.8.4  宇宙暗能量
    7.8.5  宇宙學與物理世界的統一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