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敦煌禪籍禪史與禪法研究述評
第一節 敦煌三禪書的發現及研究
第二節 學界對神秀及北宗禪的研究
第三節 法如與《修心要論》及其相關文獻的研究
第四節 惠能及《壇經》研究
第五節 關於神會和尚的研究
第六節 對道信、弘忍與東山法門的研究
第七節 對敦煌本其他禪籍的研究
第八節 簡單的 結論與研究展望
第二章 禪思想在中國的孕育與發展
第一節 早期中國禪學及其特點
第二節 僧稠及其禪法
第三節 菩提達摩及其禪法
第四節 惠可禪法
第五節 僧璨禪法
第三章 四祖道信與中國禪宗的形成
第一節 道信禪法
第二節 禪宗的形成
第三節 道信頓漸思想與南北宗之分野
第四章 東山法門及其敦煌禪修的影響
第一節 弘忍其人其事
第二節 弘忍事跡辯證
第三節 東山法門的形成
第四節 東山法門形成前的敦煌禪
第五節 東山法門影響下的敦煌禪修
結論
第五章 唐五代時期敦煌的禪宗信徒
第一節 禪宗信徒之分佈
第二節 禪宗信仰之基本內容
第三節 禪宗信仰流行的原因
結論
第六章 敦煌莫高窟禪窟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 禪窟在敦煌的形成
第二節 敦煌禪窟的歷史分期
第三節 敦煌禪窟的功能與用途
結論
第七章 摩訶衍禪法及其在吐蕃與敦煌的傳播與影響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摩訶衍禪法在吐蕃的興衰
第三節 摩訶衍禪法之頓漸共修
第四節 摩訶衍禪法在吐蕃成敗之因由
第五節 摩訶衍禪法對後世的影響
結論
第八章 《傳法寶紀》的作者及其禪學思想
第一節 杜朏其人小考
第二節 《傳法寶紀》所載禪宗祖師世系
第三節 《傳法寶紀》之禪法思想
第九章 蜀地禪宗之禪法及其特點
第一節 智詵與凈眾禪法
第二節 處寂與無相禪法
第三節 無住與保唐禪法
第四節 凈眾派與保唐派禪法的差異
第十章 達摩祖衣的傳承及其與武則天的關係
第一節 達摩祖衣的傳承
第二節 武則天與達摩祖衣之傳承
第三節 達摩祖衣的歸宿
結論
第十一章 《金剛經》與南宗禪之關係
第一節 《金剛經》與惠能禪法
第二節 《金剛經》與神會禪法
第三節 《金剛經》與南宗禪祖師傳承
第四節 南宗禪與敦煌《金剛經》信仰
結論
第十二章 《秀和尚勸善文》所見神秀禪學思想
第一節 文獻的時代及其特殊意蘊
第二節 文獻所見神秀「菩薩戒」思想
第三節 文獻所見神秀禪之「漸」與「頓」
結論
第十三章 也談敦煌文獻中的《付法藏因緣傳》
第一節 敦煌寫本《付法藏因緣傳》辨析
第二節 《付法藏因緣傳》中的祖師及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節 莫高窟第196窟的高僧畫像
第四節 《付法藏因緣傳》與祖師付囑心法的傳承
結論
第十四章 禪宗與回鶻
第一節 明本與回鶻禪僧
第二節 元代回鶻禪僧考屑
結論
第十五章 回鶻文《說心性經》作者智泉身份考
第一節 《說心性經》概說
第二節 智泉為回鶻文《說心性經》作者而非譯者考辨
第三節 智泉法師身份考辨
第十六章 回鶻文《說心性經》與敦煌早期禪籍文獻
第一節 《說心性經》與敦煌禪籍《觀心論》的關係
第二節 《說心性經》與敦煌禪籍《修心要論》之關係
第三節 《說心性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第四節 《說心性經》與禪籍外佛典之關係
結論
第十七章 回鶻文《說心性經》取材《觀心玄樞》考辨
第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