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史學史/百年經典學術叢刊

  • 作者:金毓黻|責編:張世霖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9787573215543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93
人民幣:RMB 5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第二章分別講古代(漢以前)史官、史家與史籍;第三章至第五章講司馬遷、班固史學,魏晉南北朝至唐初私家修史及漢以後史官制度;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別講唐宋以後官史、私史,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以及清代史家成就。最後一章則述最近史學之趨勢,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新史學的建設與新史編纂等問題。

作者介紹
金毓黻|責編:張世霖
    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璽,一名玉甫,字謹庵,又字靜庵。別號千華山民,室號靜晤。遼寧遼陽人。金毓黻先生功底深厚,于文學、史學、小學皆有造詣。撰有《東北通史》(6卷)、《宋遼金史》、《中國史學史》。先後編纂了《遼東文獻征略》(8卷)、《奉天通志》(260卷)、《遼海叢書》(10集87種)、《渤海國志長編》(20卷)。另有《靜晤室日記》(169卷),記述了金氏四十余年的治學及處世心得。

目錄
出版說明
略例
導言
  本編之四要義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
  史以紀事為職不過掌書起草 史字之本義 中與貳之釋義《周禮》五史與左史右史 古代史官表 漢官有太史令無太史公 古籍掌于百司之史即百家出於王官之所本 古人未嘗以史名書
第二章 古代之史家與史籍
  六經皆史之釋義 《尚書》《春秋》俱為古史 《春秋》與《左氏傳》 《左氏傳》與《國語》 《逸周書》 《竹書紀年》 《世本》 《戰國策》 《穆天子傳》及《山海經》 春秋時各國皆有史 古史保存之法 孔子與左丘明之史學
第三章 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
  司馬遷作《史記》之動機與背景 《史記》之得失 《史記》釋名 《史記》缺篇 褚少孫補《史記》 班彪《史記後傳》 班固因父作而修《漢書》 《漢書》之得失 《史記》《漢書》之優劣 續補《漢書》 荀悅《漢紀》 《史記》《漢書》皆屬於撰述亦皆為私修之史 紀傳一體之所本 馬班二氏之史學梗概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一)後漢史:《東觀漢記》與三史 范曄《後漢書》 司馬彪《續漢書》八志 《後漢書》之得失 袁宏《後漢紀》
  (二)三國史:陳壽《三國志》 《三國志》與《漢晉春秋》 裴松之《三國志注》
  (三)晉史:十八家晉書 臧榮緒《晉書》與新晉書 諸家晉書之得失 唐重修《晉書》
  (四)十六國史:崔鴻《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春秋》偽本與輯本《十六國春秋》與《晉書·載記》
  (五)南北朝史:宋、南齊、梁、陳四史及魏、北齊、周、隋四史 李延壽《南史》《北史》 李氏儕隋代於七朝之故 《南》《北》二史可補八書之闕 附於《隋書》之《五代史志》 本期私史繁多之原因 本期史家之等第 史例典禮與方志
第五章 漢以後之史官制度
  職掌天時星曆之太史與修史之官分途 史官之名凡三變,初名著作,次名史官,再次名翰林官、女史 記注之法及其得失 劉知幾論設館修史之弊 韓愈、柳宗元之論修史 萬斯同論設局分修之失 唐宋以來官修國史之原因 中朝之史官不若州縣之典史 歷代史官制度沿革表
第六章 唐宋以來設館修史之始末
  本期紀傳體正史私修者少之原因 唐宋以來官修國史之制度
  (一)編年體之實錄:實錄表 唐實錄 宋實錄 遼實錄 金實錄 元實錄 明實錄 《國榷》 清實錄 《東華錄》 《宣統政紀》
  (二)紀傳體之正史:《舊唐書》 《新唐書》 舊、新兩《唐書》之得失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輯本與原本 《宋史》 《宋國史》 《遼史》 金時所修之遼史 《金史》 劉祁與元好問 張柔獻《金實錄》 王鶚初修《金史》 元代遲修三史之故 脫脫主修三史 三史義例 三史之得失 《元史》 明修《元史》凡兩次 《明史》 《明史》之改訂《清史稿》
  (三)典禮:經禮與典禮 《唐會要》 《宋會要》 《元經世大典》 《明會典》 《清會典》 兩漢三國諸會要 《大唐開元禮》 《政和五禮新儀》 《大金集禮》 《明集禮》 《大清通禮》
  (四)方志:隋《區宇圖志》 宋《元豐九域志》 元《大一統志》 明《寰宇通志》 《大明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 宋以後之地方志 各省通志 官署志 官修之史與史家之關係
第七章 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
  一 紀傳體之正史別史
    (一)創作之史:王偁《東都事略》 王鴻緒《明史稿》 《契丹國志》 《大金國志》
    (二)改修之史:《古史》與《尚史》 續《後漢書》二種 《晉記》與《晉略》 《五代史記》與續《唐書》 《宋史質》 《宋史新編》 《宋史記》與《宋史稿》 《元史類編》與《元史新編》 《元史譯文證補》 《蒙兀兒史記》與《新元史》
    (三)分撰之史:《西魏書》 兩《南唐書》 《十國春秋》 《渤海國志》 《南宋書》 《西夏書事》與《西夏記》 南明史 清開國史 太平天國史
    (四)總輯之史:《通志》 《通志》初名通史 《通志》與通史 《通志》二十略 續《通志》
    (五)補闕之史:補志 補表 補傳 《遼史拾遺》 金史補
    (六)註釋之史:諸史舊注 《漢書補註》 《後漢書集解》 《晉書斠注》 《新唐書注》 《史記會注考證》 諸史志表列傳之單篇註釋及考證
    (七)合鈔之史:《南北史合注》 《南唐書合訂》 《新舊唐書合鈔》 《五代史記補註》
    (八)輯逸之史:清代私家所輯諸史 清代官輯之史
  二 編年體之《通鑒》
    英宗命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 《通鑒》初名《通志》 《通鑒》之佳 《考異》 《外紀》 《前編》 胡三省注《通鑒》 《續通鑒長編》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及《朝野雜記》 《三朝北盟會編》 王薛二氏之《宋元通鑒》 徐乾學《通
    劉秩《政典》 杜佑《通典》 《通典》之美善 杜佑《理道要訣》 馬端臨《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命名之故 《通考》與《通鑒》 《通考》與《通典》 宋白《續通典》 王圻《續通考》 朱奇齡《續通考補》 《清續通典通考》及《清通典通考》 徐乾學《讀禮通考》 秦蕙田《五禮通考》 四通與五通 《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 《國朝學案小識》 兩漢三國學案 《漢學師承記》各體專史 裴秀、賈耽之地圖學 《元和郡縣圖志》與《太平寰宇記》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 《讀史方輿紀要》與《天下郡國利病書》 史表 清代著名之府廳州縣誌 本期史家之商榷及史學之趨勢
第八章 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
  史學之稱始於石勒 劉宋立史學及史科
    (一)劉知幾與《史通》:《史通》釋名 《史通》次第各篇之意旨 《史通》以揚榷利病為主亦兼闡明義例 《史通》之精要語及應節取各事 《史通》之作由於憤悱 《史通》可以考逸又為史學而治史 論才學識三長 劉氏所撰之他書 《史通》之註釋 《史通》之刊正 《史通》之續作
    (二)章學誠與《文史通義》:論六經皆史 論記注與撰述之分 論通史 論方志 論校讎 史學之闡明 因事命篇為作史之極則 章氏之闡明義例 劉章二氏之比較 文史校讎兩《通義》之校刊 《章氏遺書》全稿之編刊 《史籍考》 主修各方志 《校讎通義》之續作及《史籍考》之重修 鄭樵非劉章二氏之匹
第九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
  清代史家與浙東史學 黃宗羲 萬斯同 全祖望 錢大昕 王鳴盛 趙翼 邵晉涵 紀昀 崔述 徐松 張穆 何秋濤 治西北史地與東北史地諸家 清代因修史罹禍之諸家 王國維及其他諸家 清代史家之趨向
第十章 最近史學之趨勢
  (一)史料之搜集與整理:殷墟之甲骨文字 敦煌及西域各地之漢晉簡牘 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書捲軸 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 古代漢族以外之各族文字 各地之吉金文字 史前遺跡與無文字之史料 梁啟超之史料分類與搜集鑒別之法
  (二)新史學之建設與新史之編纂:梁啟超與何炳松 通史與專史 章炳麟《通史略例》及目錄 梁啟超通史目錄及文化史目錄 陳曾二氏之通史略例 史籍分部之新舊兩式 主題研究法 疑古派之批評
結論
  史學之分期 本編備史籍之要刪兼為史學之總錄 史觀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