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作為中國學術體系中的特殊群體,「海歸學者」長期被光環籠罩:國際化的教育背景、卓越的科研成果、顯著的社會聲望與優渥的職業待遇,他們似乎成為學術成功的典範。然而,光鮮背後,其真實處境究竟如何?
《光環背後:中國新聞傳播海歸學者的身份認同與學術實踐》透過社會文化的分析視角,基於作者自2014年至2024年間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界逾百位海歸學者的深度田野調查與跟蹤訪談,細緻描繪了這一群體在回國后的身份建構與學術實踐,構成對中國高校體系跨代際、跨區域的立體觀察——受訪者涵蓋老中青不同世代,分佈于北上廣深、蘇杭、南京、武漢,以及西安、合肥、濟南、青島、昆明、蘭州、瀋陽等城市。
本書力圖還原海歸學者作為具體個體的學術生活與身份實踐,展現了海歸學者回國后所面臨的適應與博弈、熱情與倦怠、夢想與困境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的調適過程。通過呈現這些鮮活的生命故事,作者不僅揭示了海歸學者群體在重返本土學術場域後面臨的衝突與平衡,也拓展了我們對新聞傳播學研究者知識生產的理解維度。
本書旨在打破對「海歸學者」的單一想象,將人們關注的視線重新拉回到人的真實處境、經驗和感受,推動我們反思知識生產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並由此開啟關於學術意義、社會鏈接與學術公共責任的廣泛討論。
作者介紹
苗偉山|責編:陳希//翟江虹
苗偉山,清華大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曾在多所高校擔任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埃默里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法國波爾多政治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等。
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傳播與社會學刊》,以及眾多英文期刊發表論文,如: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New Media & Society,Social Media+Societ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Science Communication等。多次榮獲國際傳播學會年會等國際會議教師組最佳論文獎。擔任50余篇英文SSCI學術期刊和多家海外出版社的評審專家。
作為一名批判數字文化研究者,研究興趣集中在科技、文化與社會的互動中湧現出的各種形式的社會正義與平等議題。此外,持續關注學術知識生產的社會文化意涵,並將其視為通向自我探索、社會鏈接和現實改造的實踐路徑。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一、問題意識:看見人的故事
二、研究對象:多樣化的海歸學者
三、研究框架:社會文化視角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抽樣標準
二、數據採集與樣本描述
三、數據分析
四、研究自反性與位置性
第三章 出國與回國——雙向文化衝擊、學術調適與研究主體性
一、從國際留學生到海歸學者
二、海外求學、文化衝擊與自我認同
三、重返本土:學術再適應與融入
第四章 適應與發展——學術寫作、身份重塑與實踐策略
一、作為社會實踐的學術寫作
二、個人的學術目標與實現
三、組織的政策與考核制度
四、學術社區/社會環境的影響
第五章 業績評估與反思——學術發表與身份認同
一、業績表現:四種類型的發表業績
二、幕後故事:成功的、失敗的與躺平的
三、身份認同:對個人與學術社會間關係的反覆審視
第六章 總結與討論
一、再次回到人的故事
二、不一樣的聲音
三、故事還在繼續
參考文獻
訪談摘錄
摘錄一 海外學習的經歷、反思與回國
摘錄二 海歸學者在國內的經歷與故事
摘錄三 海歸學者的學術實踐與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