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辱的恫嚇--傳統中國恥辱刑的歷史特徵與意義/歷史的法學文叢
內容大鋼
本書的研究,從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的考證整理敘述出發,分析恥辱刑歷史演進和大致特徵,進而分析恥辱刑的成因和存續基礎,分析其觀念基礎和價值背景等,最後就其對於現實法制建設的參考借鑒或啟示意義做一個延伸討論。
作者介紹
范依疇|總主編:范忠信//陳景良
范依疇,男,1986年生,湖北英山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為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杭州師範大學法治中國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比較法律文化。在《法學》《政法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期刊報紙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曾獲首屆「中華法學碩博英才獎」三等獎、第五屆「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三等獎,併入選「中國法學會研究會青年人才」。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及意義
第二節 相關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節 主題有關概念的界定
第五節 「戮辱的恫嚇」題解
第一章 傳統中國恥辱刑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 上古時期的恥辱刑
一、上古時期恥辱刑的記載和傳說
二、關於象刑性質的爭論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恥辱刑歷史沿革
一、夏商時期
二、西周時期
三、春秋戰國時期
第三節 秦漢至明清時期恥辱刑的演進
一、秦朝
二、漢朝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四、隋唐五代時期
五、宋朝
六、遼夏金元時期
七、明清時期
第四節 古代中國恥辱刑歷史演進規律
第二章 傳統中國恥辱刑的種類與形態
第一節 恥辱刑的基本分類
一、獨用恥辱刑與複合恥辱刑
二、純粹恥辱刑與兼為恥辱刑
三、法內恥辱刑與法外恥辱刑
四、作為刑罰的恥辱刑與作為刑事強制措施的恥辱刑
五、官方恥辱刑與民間恥辱刑
第二節 恥辱刑的效果形態
一、殘形毀容效果
二、污點標記效果
三、榮譽貶損、資格剝奪效果
四、人格名譽貶損效果
第三章 傳統中國恥辱刑的具體類型
第一節 刺烙文字標記恥辱刑
一、刺烙文字標記恥辱刑與文身習俗
二、刺烙文字標記恥辱刑的用刑方式
三、刺烙文字標記恥辱刑的具體適用罪行
四、黥刑的變種——刺配刑
五、刺烙文字標記恥辱刑的恥辱意義
第二節 剃髮類恥辱刑
一、中國古代毛髮現
二、關於髡刑的性質的爭議
三、髡刑、耐刑、完刑的用刑方式
四、髡刑、耐刑、完刑的適用罪行
五、髡刑、耐刑、完刑的恥辱意義
第三節 示眾貶辱類恥辱刑
一、枷號刑的用刑方式
二、枷號刑的適用罪行
三、枷號刑的恥辱意義
第四節 資格榮譽剝奪類恥辱刑
一、奪爵
二、禁錮
三、廢
四、不齒
第五節 肉刑死刑的附加恥辱意義
一、劓刑的恥辱意義
二、刖刑的恥辱意義
三、宮刑的恥辱意義
四、棄市刑的恥辱意義
五、戮的恥辱意義
第四章 傳統中國恥辱刑的特徵與功能
第一節 恥辱刑執行模式的基本特徵
一、受刑部位顯著
二、刑罰效果保持長久
三、行刑效果誇張
四、懲罰效果廣為傳播
五、行刑地點相對公開
第二節 恥辱刑的儆阻功能
一、客觀上阻止再次犯罪
二、增加再次犯罪難度
三、促成悔罪心理
四、造成相關心理激憤和負面效果
五、仁刑的考慮
第三節 恥辱刑的教化功能
一、行刑慘狀的恫嚇威懾效果
二、受刑標誌的流動警示效果
三、提醒公眾防範惡人再犯的效果
第五章 傳統中國恥辱刑的成因與存在基礎
第一節 傳統中國的「恥辱觀念」
一、儒家的恥辱觀
二、墨家的恥辱觀
三、道家的恥辱觀
四、法家的恥辱觀
第二節 恥辱刑的自然與人性基礎
一、人身污損作為報復手段的自然運用
二、人身污損導致自身痛苦的客觀存在
三、社會大眾好「觀賞」受刑者慘狀的普遍心理
第三節 恥辱刑存在的社會政治需要
一、恫嚇儆阻效尤的需要
二、標榜恤刑仁恕的需要
三、禮義廉恥教育的需要
第四節 恥辱刑存在的文化和觀念基礎
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恥感文化
二、「士可殺而不可辱」——氣節文化
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道觀念
第六章 恥辱刑的近現代轉變及其復甦
第一節 中國法制變革參照系:西方法律中的恥辱刑
一、剃除毛髮類恥辱刑
二、割去器官類恥辱刑
三、烙制印記類恥辱刑
四、戮辱示眾類恥辱刑
五、資格剝奪類恥辱刑
第二節 近代中國法制變革對恥辱刑的取捨選擇
一、仿效西法廢止典型恥辱刑
二、少量保留變相恥辱刑
第三節 現代中外法制中的恥辱性懲罰的存在或復甦
一、公捕公審公判的恥辱意義
二、剝奪政治權利的恥辱意義
三、囚服剃髮編號的恥辱意義
四、公布犯罪信息的恥辱意義
五、管制感化刑的恥辱意義
六、民事及行政處罰附帶的恥辱意義
七、死刑附帶的恥辱意義
八、鞭笞刑附帶的恥辱意義
第七章 餘論:恥辱刑的歷史價值與現今意義
第一節 恥辱刑的傳統價值——人格尊嚴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