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醫濕證理論體系構建與應用(精)

  • 作者:編者:陳達燦//楊小波|責編:崔長存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75122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32
人民幣:RMB 1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在中醫學的浩瀚歷史中,濕證理論一直是歷代醫者孜孜不倦探索的瑰寶。鑒於濕證在當代中醫理論體系與疾病診治中的重要作用,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應運而生。實驗室自成立以來,以中醫濕證為主要切入點,以提高中醫濕證與慢病防治水平為宗旨,探索開展「從濕論治」的體系化研究,系統圍繞中醫濕證的理論內涵與源流、發病機制與規律、早期預警與干預、臨床轉化與治療等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為了進一步發展中醫,提高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中醫濕證防治理論與臨床水平,更新濕證理論體系的科研進展,主編遂帶領團隊編撰了本書。全書分上下兩篇,共21章。上篇系統闡述了中醫濕證理論體系,包括濕證的概念與範疇、發生與衍化、性質與影響、特徵與測量、界定與診斷、預防與治療,以及從中藥學進展角度認識濕證、「現代與發展角度」的濕證認識、濕證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濕證生物學模型的研製;下篇系統論述了病證結合的濕證理論體系與臨床應用,包括脾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皮膚系統疾病、風濕病、心系統疾病、肝系統疾病、肺系統疾病、腎系統疾病、腫瘤、腦血管疾病、臟腑風濕等11類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本書全面整理了中醫濕證的理論知識、現代研究與臨床經驗,在集成的基礎上富有創新:①明確濕證獨立內涵。將濕分為「獨立濕」「不同性質側重的濕」「兼化合併的濕」3個層次。②注重中醫本體思維的應用。對濕的性質進行獨立分類,提出濕的整體性質與本體性質,特別提出「濁」為濕的性質之一而不屬於濕類邪/證,同時需區分本體的「液」與全身系統的「液」等等。③增添對臟腑風濕的認識。與既往「風濕」的概念相互獨立,臟腑風濕更強調外邪伏留致病,為中醫論治諸多免疫相關疾病提供了思路。④關注濕證對人體各系統功能、結構的影響。⑤無論濕證理論、科研進展或臨床應用,力求實現專業上邏輯窮舉。
    本書既汲取了中醫經典的智慧,又融合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有力推動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的交融,對中醫濕證理論的創新、科研探索和臨床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將為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本書作為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研究成果,傳承與創新並舉,理論與臨床兼顧,內容翔實,可謂中西醫結合的典範之作,適合廣大中醫藥臨床、科研工作者以及醫學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陳達燦//楊小波|責編:崔長存

目錄
第一章  濕證的概念與範疇
  第一節  濕證理論體系發展概述
    一、濕病濕證理論的歷史發展
    二、中醫學「濕」相關理論體系的複雜性
    三、核心概念範疇在濕證理論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濕證的核心概念
    一、濕氣的概念定義
    二、濕邪的概念定義
    三、「濕病」「濕證」的概念與範疇
  第三節  當代臨床研究中的濕證概念相關問題
    一、水、濕、痰、飲四大類證的概念內涵與外延
    二、濕證概念範疇的分類的視角
    三、關於「濁」與「濕濁」
第二章  濕證的發生與衍化
  第一節  人體的津液代謝
    一、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和動力
    二、臟腑氣化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
    三、津液代謝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形式
  第二節  濕證的發生
    一、外濕致濕證發生
    二、飲食致濕證發生
    三、情志因素致濕證發生
    四、過勞因素致濕證發生
    五、失治誤治致濕證發生
  第三節  濕證的衍化
    一、衍化迅速釀成急危重症
    二、緩慢衍化形成欲病體質
    三、逐漸衍化形成痼疾沉痾
第三章  濕證的性質與影響
  第一節  濕的本體性質與兼化性質
    一、濕的整體性質
    二、濕的本體性質
    三、濕的兼化性質
  第二節  濕證的特徵趨勢
    一、趨下性
    二、兼夾性
    三、彌散性
    四、隱蔽性
    五、纏綿性
  第三節  濕證在不同部位的影響與交互
    一、整體功能與濕證
    二、臟腑功能與濕證
    三、肌表關節病變與濕證
    四、情志與濕證
第四章  濕證的特徵與測量
  第一節  濕證的特徵
    一、特徵分類
    二、實踐調查
  第二節  濕證特徵的測量
    一、規範化測量的重要性

    二、測量方法
    三、濕證相關測量工具的應用
  第三節  濕證特徵的術語規範
    一、濕證特徵術語收集
    二、檢索
    三、整理
    四、術語的規範化
    五、術語的操作化
    六、評估分級標準
    七、臨床預測試
    八、術語的優化及形成
    九、臨床適用範圍
第五章  濕證的界定與診斷
  第一節  中醫診斷原理、思維及模式
    一、中醫診斷原理
    二、中醫診斷思維、方法
    三、中醫證候診斷模式
  第二節  濕證的界定
    一、濕證的定義
    二、濕證的範疇
  第三節  濕證的診斷
    一、濕證辨證依據的結構化集成
    二、「濕證」要素的規範刻畫
    三、濕證的診斷屬性解析
    四、基於共識法建立濕證診斷標準
    五、濕證診斷標準的發布
  第四節  建立系統性濕證系列標準的需求
    一、證候標準分類
    二、系統性濕證系列標準的標準需求
第六章  濕證的預防與治療
  第一節  濕證的預防
    一、順自然
    二、養心性
    三、改善居處和工作環境
    四、合理的膳食結構
    五、勤鍛煉,強體質
  第二節  濕證的治療
    一、祛風勝濕法
    二、散寒祛濕法
    三、滲利除濕法
    四、上下分消法
    五、理氣除濕法
    六、昇陽除濕法
    七、補中除濕法
    八、辛開苦降法
    九、清熱燥濕法
  第三節  濕證的輔助療法
    一、飲食療法
    二、情志療法
    三、其他治法

第七章  從中藥學進展角度認識濕證
  第一節  中藥治「濕」與致「濕」的基本原理
    一、中藥治「濕」藥物分類及作用原理
    二、中藥致「濕」藥物分類及作用原理
  第二節  方葯←→濕/濕證的雙向互證
    一、從濕系統角度認識濕證
    二、從治濕中藥進展角度認識濕證
    三、從治濕中藥配伍角度認識濕證
  第三節  現代藥效機制對「濕/濕證認識」的拓展
    一、利水滲濕葯
    二、芳香化濕葯
    三、清熱燥濕葯
第八章  「現代與發展角度」的濕證認識
  第一節  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客觀認識
    一、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客觀定性
    二、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客觀定位
  第二節  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客觀評估
  第三節  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微觀認識
  第四節  現代醫學對濕/濕證的微觀評價
第九章  濕證的基本理論體系
  第一節  濕證基本理論體系的現狀與需求
    一、中醫濕證概念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二、通過有效爭鳴形成濕證基本理論知識的共識
  第二節  面向當代科學的濕證理論體系的初步構建
    一、釐清濕證的概念與範疇
    二、解析濕證的發生與衍變
    三、濕的性質與趨勢
    四、把握濕證的特徵與測量
    五、明確濕證的界定與診斷
    六、提出濕證的治療與預防
    七、「藥物與臨床角度」的濕證認識
  第三節  濕證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展望
    一、中醫理論體系構建的常用方法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命題集成——以中醫濕證理論為例
    三、濕證基本理論體系構建的原則
    四、濕證基本理論體系的完善
第十章  濕證生物學模型的研製
  第一節  總述
    一、開展生物學模型、中醫證候生物學模型研究的意義
    二、中醫證候生物學模型的研究發展歷程
    三、中醫濕證生物學模型的建立
    四、中醫濕證生物學模型的評價
  第二節  濕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一、外濕動物模型的建立
    二、內濕動物模型的建立
    三、複合濕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第三節  濕兼夾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一、寒濕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二、濕熱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三、痰濕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第四節  濕證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
    一、銀屑病脾虛濕阻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二、濕疹脾虛濕蘊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三、潰瘍性結腸炎脾虛濕困證動物模型的建立
下篇  病證結合的濕證理論體系與臨床應用
第十一章  脾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脾系統對濕的影響
    二、濕在脾系統疾病中的病理表現
  第二節  分論
    一、濕性體質
    二、外濕所致脾胃系統疾病
    三、胃食管反流病
    四、慢性胃炎
    五、結直腸腺瘤
    六、慢性腹瀉
    七、潰瘍性結腸炎
    八、克羅恩病
第十二章  內分泌代謝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濕與內分泌代謝疾病發生髮展的關係
    二、濕證在內分泌代謝疾病不同階段的表現
    三、內分泌代謝疾病濕證治療的特點
  第二節  分論
    一、代謝綜合征
    二、糖尿病
    三、肥胖
第十三章  皮膚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分論
    一、銀屑病
    二、特應性皮炎
第十四章  風濕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風濕病濕證的中醫理解
    二、濕在風濕病中的病理表現
    三、風濕病濕證的治療
  第二節  分論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系統性紅斑狼瘡
    三、痛風
第十五章  心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分論
    一、心力衰竭
    二、冠心病
第十六章  肝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節總論
    一、肝對津液代謝的生理影響
    二、濕在肝系統疾病中的病理表現

    三、肝系統疾病濕證的治療
  第二節  分論
    一、病毒性肝炎
    二、肝硬化
    三、非酒精性脂肪肝
    四、酒精性肝病
    五、自身免疫性肝炎
    六、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第十七章  肺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肺系統與濕的關係
    二、濕在肺系統疾病中的內涵與表現
    三、肺系統疾病濕證的辨治
  第二節  分論
    一、過敏性哮喘
    二、病毒性肺炎
第十八章  腎系統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腎系統對津液代謝的影響
    二、腎系統對濕邪的影響
    三、濕邪對腎系統的影響
    四、腎系統疾病濕證的飲食宜忌
  第二節  分論
    一、尿路感染
    二、膜性腎病
    三、糖尿病腎病
第十九章  腫瘤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濕在腫瘤中的特徵與表現
    二、濕與腫瘤發生髮展的關係
    三、濕與腫瘤預後轉歸的關係
    四、抗腫瘤治療與濕證的關係
  第二節  分論
    一、肺癌
    二、結直腸癌
    三、胃癌
第二十章  腦血管疾病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總論
    一、津液代謝對腦的影響
    二、濕對腦的影響
    三、濕在腦病中的表現和特徵
    四、腦病濕證的評估和防治
  第二節  分論
    一、動脈粥樣硬化和腦動脈狹窄
    二、缺血性中風
    三、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四、腦小血管病
第二十一章  臟腑風濕的濕證認識與應用
  第一節  臟腑風濕的整體認識
    一、傳統中醫對風濕的認識

    二、仝小林對臟腑風濕的認識
    三、從現代醫學角度認識臟腑風濕
    四、臟腑風濕的新認識
  第二節  以脾胃風濕為代表的臟腑風濕
    一、脾胃風濕的特殊性
    二、從脾胃風濕論炎症性腸病
    三、從脾胃風濕論胃癌前病變
  第三節  從臟腑風濕角度治療胃癌前病變的經驗
    一、臟腑風濕相關中藥
    二、臟腑風濕相關方劑
    三、平胃建中解毒方治療胃癌前病變的臨床經驗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