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鏟到珠玉(華北地區的磨製石器生產與社會複雜化進程)
內容大鋼
本書主要從新石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角度梳理分析了華北地區磨製石器與定居、農業及城市出現和發展之間的關係。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隨著定居的出現和對植物資源利用的增強,磨製石器出現。新石器時代中期,隨著農業和定居模式的發展,磨製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開始增多,在華北平原地區開始取代打制石器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工具,但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而這一時期的華北北部地區,即內蒙古高原南緣燕山南麓地區,打制石器仍是主流,海岱地區研磨器的比例仍很高。直到仰韶時期,隨著農業成為主要生計模式,在華北大部分地區磨製石器才完全取代打制石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但在燕山南麓和垣曲盆地,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比例。陶寺遺址石器生產的規模很大,在陶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從二里頭和殷墟的城市布局來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精英開始更加關注青銅器、玉器等威望產品的生產,逐漸忽視了石器類日用品的生產,石器生產逐漸在城市布局中消失。
作者介紹
翟少冬|責編:賈利民
翟少冬,考古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玉器、石器研究。主持山西陶寺遺址石製品調查,參與山西陶寺遺址、寧家坡遺址和山東桐林等遺址的發掘。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項目。出版專著Lithic Production and Early Urbanismin China—Acasestudy of the lithic production at the Neolithic Taosisite(2500-1900BCE),在《考古學報》等中英文雜誌發表文章數十篇。
目錄
序一 王仁湘
序二 劉莉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磨製石器的製作技術
第一節 石器製作技術研究方法
第二節 磨製石器製作技術
一、選料選形
二、裁切
三、剝片
四、琢
五、磨
六、穿孔
七、拋光
八、裝柄
第三節 磨製石器製作技術的出現
一、剝片
二、琢
三、磨
四、穿孔
五、裁切
六、拋光
七、裝柄
第四節 磨製石器和打制石器的區別
一、工藝技術比較
二、石料比較
第五節 判斷磨製石器生產存在和生產方式的標準
第三章 華北地區磨製石器的出現及其取代打制石器的過程
第一節 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磨製石器出現
一、華北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至燕山南麓
二、華北南部——華北平原區
三、華北東部——海岱丘陵山區
四、華北西部——太行山以西的晉陝高原
五、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石器特徵和磨製石器出現原因分析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中期——磨製石器的比例和類型逐漸增多
一、華北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至燕山南麓
二、華北南部——華北平原區
三、華北東部——海岱丘陵山區
四、華北西部——太行山以西的關中地區
五、新石器時代中期華北地區的石器特徵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晚期——磨製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一、華北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至燕山南麓
二、華北南部——華北平原區
三、華北東部——海岱丘陵山區
四、華北西部——太行山以西的晉陝高原和關中地區
五、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特徵
第四章 陶寺遺址出土石製品的原料和技術
第一節 石製品的種類和原料
一、石製品類型及原料
二、石器的原料選擇
第二節 原料來源
一、大崮堆山及其石料
二、陶寺遺址石器的原料來源
第三節 陶寺遺址出土石器的製作技術
一、製作技術
二、工藝流程
三、陶寺遺址石器的製作工藝特徵
四、矛形坯的成器問題
五、石器生產與成本效益分析
第四節 陶寺對大崮堆山石料的獲取方式和資源利用模式
一、陶寺文化時期各遺址出土石器的岩性
二、陶寺文化各遺址變質砂岩類石製品的原料來源
三、陶寺遺址獲取大崮堆山石料的方式
第五章 陶寺遺址的石器工業
第一節 生產場所
第二節 生產組織
一、空間組織
二、社會組織
第三節 生產規模和產能
一、石器產能分析方法
二、陶寺遺址角岩/變質砂岩製品的產量分析
三、陶寺遺址角岩/變質砂岩製品的消費需求分析
四、陶寺遺址變質砂岩石器的產能分析
五、討論
第四節 石器的流通
一、交流研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