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審視批判與重構(四庫全書總目文人觀研究)

  • 作者:蔡智力|責編:張林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48481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4
人民幣:RMB 13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在「文化文獻學」的理論視野下,在深入考察傳統中國的「文人」概念以及文人社群的歷史癥結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探討了《四庫全書總目》對傳統文人的批判,通過《總目》對文人直接批評的「直筆書寫」與取徑于文學批評而間接批評文人的「曲筆書寫」兩個層面,深入剖析《總目》對典範文人品格的重構,揭示《總目》文本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打破《總目》「成於一人之手」的成說,對「文化四庫學」研究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對全面掌握傳統中國官方意志的文人觀念有重要價值,對當代知識階層的自我審視也有積極意義。

作者介紹
蔡智力|責編:張林
    蔡智力,1985年9月生,廣東陽江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獲學士學位;2013年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畢業,獲碩士學位;2018年輔仁大學(中國台灣)中國文學系畢業,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思想文化史、四庫學、公羊學,在《史學月刊》《清史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哲學與文化》《清華中文學報》《漢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對象
    二  研究方法的設定
    三  研究綜述
    四  版本選定:依據于殿本的研究
第一章  《總目》「文人」概念分析:基於總體歷史情境的探討
  第一節  一份調查彰顯的歧異:「文人」,一個實在而抽象的群體
  第二節  「文化人」抑或「文學人」:「文人」概念的語言結構分析
  第三節  歷史影像:傳統中國與《總目》「文人」概念的語境指涉邏輯分析
    一  前漢魏時期:「文人」概念的歷時性變遷
    二  後漢魏時期「文人」概念的認定方式與「人/文」關係
    三  後漢魏時期與《總目》中的「狹義文人」概念
    四  後漢魏時期與《總目》中的「廣義文人」概念
  小結
第二章  隕落與頹靡:文人社群的歷史癥結
  第一節  被論述的理想文人品格
  第二節  整體語境:文人社群的歷史性痼習
    一  文人無用:「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
    二  文人無行:「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三  文人相輕:「自吟自賞,不覺有傍人」
  第三節  當世語境:「明文人」的時代性癥結
    一  氣質之弱:「今女子之陰,結于士志」
    二  狂誕不經:儒家權威的信任危機
    三  「虛偽」之風:空談心性、偽道學與偽體
    四  交互相連的習氣鏈條:好奇喜新、爭強好勝與趨名逐利
    五  門戶紛爭:講學者聚徒,吟詩者結社
    六  被討論的忠節:「從道不從君」意識的復甦
  小結
第三章  直筆書寫:《總目》對文人行為典範的重構
  第一節  虛實論:崇實斥虛的行為規誡
    一  人道與天道:文人治學內容的虛實論
    二  嚴謹與臆斷:文人治學方法的虛實論
    三  實學致實用:實用主義的現世關懷
  第二節  門戶論:文人互動中的行為規誡
    一  《總目》門戶批評的主調與異響
    二  公私之辨:門戶批評的合理性論述與門戶行為的定性
    三  為己之學:強調學術獨立性以對治門戶行為
    四  斥黨同,責伐異:門戶行為類型及其批判
    五  始末之辨:門戶的流品及其歧異性批判
  第三節  品行論:文人道德行為的規誡
    一  剛直耿介:文人應世與論事中的品行
    二  順從尊卑:尊父,尊聖賢,尊君
    三  行忠盡節:獎譽死節,貶抑貳臣
  第四節  統緒論:文人在文化脈絡中的定位
    一  立典型:尊經據典,抑己斥異
    二  辨古今:守大綱以存古,通小節以隨時
    三  闡聖學:文人當以闡聖學明王道為職志
  小結
第四章  曲筆書寫:《總目》對文人精神典範的重構
  第一節  文如其人:文學批評與文人批評的鏡像關係

    一  以人論文的傳統:由人物品藻到古典文論
    二  《總目》「文如其人」觀念的四重維度
    三  文人精神典範的探求:由文學批評到文人批評
  第二節  文質之辨:文質彬彬中的「主質」精神
    一  《總目》中的「文質」體貌群落
    二  文質彬彬:「文質」關係的終極範式
    三  主質:由布帛菽粟之辨看《總目》的文質論
    四  《總目》文人精神風貌論述中的「主質」傾向
  第三節  剛柔之辨:剛柔相濟中的「尚剛」氣質
    一  被褒揚的「剛性」體貌群落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