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華文明十論(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傳承交流與表達)(精)/西北大學考古學系列研究

  • 作者:冉萬里|責編:賈利民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9787573216106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26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脫胎于作者考古公開課的講稿,作者進行了系統化和學術化。考古學資料表現出明顯的直觀性和碎片化特徵,如何將它們與宏大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並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都面臨的任務。不論是在野外發掘還是室內研究、教學中,利用考古資料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科學闡釋,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本著作以隋唐考古為中心,在考古學視野下對文明與傳承的表達進行了探討,從多個角度較為系統性地論述了中華文明的連綿不斷性、創新性、善於借鑒和學習、外來文化中國化等問題。

作者介紹
冉萬里|責編:賈利民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論中華文明連綿不斷
  第一節  賡續文明之脈的石經
  第二節  金烏玉兔與鳥蛙,月中金桂新開花——形象疊加形成的連綿不斷性特徵
  第三節  宴飲圖、樂舞圖和開芳宴——一脈相承的思想和藝術表現
  第四節  技術積累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
  第五節  兆溝、墓葬形制及陵園中的十二時俑、壁畫中的列戟等反映的中華文明連綿不斷性特徵
  第六節  唐人在陵墓制度上對漢的崇尚所反映的繼承中的選擇性
  第七節  古人對繼承與創新的論述
第二章  論中華文明善於總結與凝練
  第一節  唐代以前墓葬與帝陵石刻的出現與發展
  第二節  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形成及其影響
第三章  論中華文明善於吸收與創新
  第一節  造像從偉丈夫到宮娃
  第二節  清羸示病隱几忘言的維摩詰像
  第三節  山水意境的水月觀音
  第四節  創新有典範,布袋和尚現
第四章  論中華文明不斷創新、自強不息
  第一節  紙的發明
  第二節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第三節  美輪美奐的唐三彩
  第四節  多姿多彩的瓷器
  第五節  吳帶當風,滿壁風動
第五章  論中華文明善於學習和借鑒
  第一節  月宮故事鏡
  第二節  王子喬吹笙引鳳鏡
  第三節  三樂鏡等的裝飾紋樣
  第四節  軒轅黃帝腳印石
第六章  論中華文明崇尚理想
  第一節  都城設計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第二節  一門三道與一門五門道——理想與創新之門
第七章  論中華文明包容開放
  第一節  《職貢圖》與儒家的治國理念
  第二節  西漢長安?街蠻夷邸、北魏洛陽四夷館、隋唐長安四方館和鴻臚客館
  第三節  如何看待隋唐墓葬中的胡人俑?
  第四節  安居樂業、娶妻生子、買田宅的外來移民墓葬的發現
  第五節  大唐威儀與地下客使圖
第八章  論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
  第一節  鑿空的張騫,持節的蘇武
  第二節  出使印度的王玄策
  第三節  捨身求法的高僧
第九章  論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第一節  封閉式里坊制都城布局的出現——鮮卑族的繼承、創新與貢獻
  第二節  永固陵與永固堂的修建——文化認同的典型事例
  第三節  考古遺物反映的鮮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
  第四節  十六國時期喪葬習俗的變化反映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和發展
  第五節  「歸義」印章  的頒賜反映的民族融合、多元一體
第十章  論中華文明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
  第一節  曹衣出水——取與舍
  第二節  誕生、沐浴太子、七步蓮花等圖像中的太子著衣——美化與添加

  第三節  涅槃圖像中的外道——醜化與添加
  第四節  佛教造像中樹木等形象變化——以熟悉替換不熟悉,以固有替換外來
  第五節  夜叉形象的模糊性——特定條件下的過濾,導致藝術形象的欠缺和模糊化
  第六節  鬼子母地位的變化——傳入、排斥與邊緣化
  第七節  從獅子座到須彌座——蘊含了中華文明對穩定與和平的態度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