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變態心理學(第11版)

  • 作者:(美)傑弗里·S.尼維德//斯潘塞·A.拉瑟斯//貝弗利·格林|責編:楊楠//黃肖歌|譯者:林穎//盛文哲//韋煒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57510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23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提到「正常」「常態」,你會想到什麼?提到「異常」「變態」,你又會想到什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可能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表現或行為,那麼我們該如何劃分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之間的界限呢?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社恐」、有強迫症,或者感到抑鬱,這些是心理障礙嗎?還是說它們僅僅是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或表現?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長期從事心理障礙與異常行為研究、教學和臨床實踐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他們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有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他們基於最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對本版進行了調整。全書共15章,前三章和最後一章為總論,集中介紹了變態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論觀點及相關的法律問題;第4章至第14章著重介紹了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包括它們的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成因及具體的治療方法等。
    本書既可作為心理學專業老師和學生的教材或參考書,又可供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及相關專業人士在實踐中參考,同時本書也有助於普通讀者了解和認識變態心理學及異常的行為和表現。

作者介紹
(美)傑弗里·S.尼維德//斯潘塞·A.拉瑟斯//貝弗利·格林|責編:楊楠//黃肖歌|譯者:林穎//盛文哲//韋煒

目錄
第1章  引言和研究方法
  1.1  我們如何定義異常行為
    1.1.1  判斷異常行為的標準
    1.1.2  異常心理——統計學的角度
    1.1.3  異常行為的文化基礎
  1.2  關於異常行為的歷史觀點
    1.2.1  鬼神學模型
    1.2.2  醫學模型的起源:「病態體液」
    1.2.3  中世紀時代
    1.2.4  改革運動和道義治療
    1.2.5  現代精神病院的作用
    1.2.6  社區心理健康運動
  1.3  關於異常行為的當代觀點
    1.3.1  生物學觀點
    1.3.2  心理學觀點
    1.3.3  社會文化觀點
    1.3.4  生物-心理-社會觀點
    ■ 批判性思考
      什麼是異常行為
  1.4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4.1  科學的目標: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
    1.4.2  科學方法
    1.4.3  研究中的倫理原則
    1.4.4  自然觀察法
    1.4.5  相關法
    1.4.6  實驗法
    1.4.7  流行病學方法
    1.4.8  血緣關係研究
    ■ 數字時代下的異常心理
      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作為研究工具
    1.4.9  個案研究
    ■ 深度探討
      對異常行為的批判性思考
    本章小結
    批判性思考題
第2章  當代視角下的異常行為與治療方法
第3章  異常行為的分類與評估
第4章  應激相關障礙
第5章  焦慮障礙和強迫及相關障礙
第6章  分離障礙、軀體癥狀及相關障礙,以及影響軀體健康的心理因素
第7章  心境障礙與自殺
第8章  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
第9章  進食障礙和睡眠-覺醒障礙
第10章  性與性別相關障礙
第11章  精神分裂症譜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第12章  人格障礙和衝動控制障礙
第13章  兒童和青少年的異常行為
第14章  神經認知障礙及衰老相關障礙
第15章  變態心理學與法律
術語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