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綠色低碳建築設計(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賀麗潔|責編:劉春暉//高鳳春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772613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1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為宏觀背景,以當前我國建築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為重要依據,介紹了綠色低碳建築的基礎知識、設計原理、關鍵技術和實用策略。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概論、場地規劃設計、建築空間設計、物理環境設計、材料與構造設計、可再生能源技術設計、綠色低碳建築的智能設計和實踐案例分析。
    本書主要面向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時也適用於建築行業的設計師、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以及對綠色低碳建築設計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作者介紹
編者:賀麗潔|責編:劉春暉//高鳳春

目錄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前言
授課視頻二維碼清單
第1章  概論
  1.1  綠色低碳建築概述
    1.1.1  綠色建築及相關概念
    1.1.2  低碳及零碳建築概述
    1.1.3  綠色低碳建築解析
  1.2  綠色低碳建築設計影響因素
    1.2.1  場地選址規劃
    1.2.2  建築空間形態
    1.2.3  建築物理環境
    1.2.4  建築構造設計
    1.2.5  綠色建築材料
    1.2.6  可再生能源技術
    1.2.7  建築智能化發展
  1.3  綠色低碳建築的發展
    1.3.1  國外綠色低碳建築的發展
    1.3.2  國內綠色低碳建築的發展
    1.3.3  綠色低碳建築的未來發展
  思考題
第2章  場地規劃設計
  2.1  建築選址與布局
    2.1.1  建築選址布局原則
    2.1.2  氣候的組成及分類
    2.1.3  不同地形地貌的場地選址
    2.1.4  場地選址及總體布局設計
  2.2  場地物理環境設計
    2.2.1  場地布局設計的風環境設計
    2.2.2  場地布局設計的光環境設計
    2.2.3  場地布局設計的聲環境設計
    2.2.4  場地布局設計的熱環境設計
    2.2.5  微氣候綜合設計
  2.3  建築場地景觀設計
    2.3.1  景觀設計理論
    2.3.2  綠地景觀設計
    2.3.3  水體景觀設計
  思考題
第3章  建築空間設計
  3.1  綠色低碳建築設計原則
    3.1.1  根植本土化設計
    3.1.2  倡導人性化使用
    3.1.3  提高低碳化循環
    3.1.4  滿足長壽化利用
    3.1.5  實現智慧化應用
  3.2  建築空間形態設計
    3.2.1  順應當地氣候
    3.2.2  適應周邊環境
    3.2.3  控制空間形體

    3.2.4  形式追隨功能
    3.2.5  彈性空間設計
    3.2.6  結構空間協同
  3.3  建築空間節能設計
    3.3.1  區分和減少用能空間
    3.3.2  加強自然採光和通風
    3.3.3  採用標準化和集成化
  3.4  建築空間環境設計
    3.4.1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
    3.4.2  營造自然生態空間
    3.4.3  增加健康行為空間
    3.4.4  創造良好視覺空間
    3.4.5  設置人性化設施
  思考題
第4章  物理環境設計
  4.1  風環境設計
    4.1.1  風環境設計基本概念
    4.1.2  風環境研究方法
    4.1.3  室內自然通風設計方法
  4.2  光環境設計
    4.2.1  光環境設計基本概念
    4.2.2  自然光的利用方法
    4.2.3  綠色照明設計方法
  4.3  聲環境設計
    4.3.1  聲環境設計基本概念
    4.3.2  聲環境研究方法
    4.3.3  室內音質設計方法
    4.3.4  雜訊控制方法
  4.4  熱環境設計
    4.4.1  熱環境設計基本概念
    4.4.2  建築保溫設計方法
    4.4.3  建築防熱與隔熱設計方法
    4.4.4  空調系統應用
  思考題
第5章  材料與構造設計
  5.1  綠色低碳建材
    5.1.1  綠色低碳建材的定義與基本特徵
    5.1.2  綠色低碳建材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5.1.3  綠色低碳建材的碳足跡
    5.1.4  綠色低碳建材的品種及其產品
    5.1.5  建材的資源化利用
    5.1.6  建築節材技術與方法
  5.2  保溫構造設計
    5.2.1  建築保溫設計原則
    5.2.2  牆體保溫構造設計
    5.2.3  屋面保溫構造設計
  5.3  隔熱構造設計
    5.3.1  隔熱構造設計原則
    5.3.2  牆體隔熱構造設計
    5.3.3  屋面隔熱構造設計

  5.4  透明圍護結構構造設計
    5.4.1  透明圍護結構設計原則
    5.4.2  門窗節能構造設計
    5.4.3  屋頂天窗構造設計
    5.4.4  遮陽設計
  思考題
第6章  可再生能源技術設計
  6.1  可再生能源概述
    6.1.1  可再生能源的定義
    6.1.2  可再生能源的種類
    6.1.3  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概況
  6.2  太陽能及其建築應用
    6.2.1  我國太陽能資源狀況與分佈
    6.2.2  我國太陽能建築應用現狀
    6.2.3  太陽能建築應用技術
    6.2.4  太陽能建築一體化設計
  6.3  地熱能及其建築應用
    6.3.1  我國地熱資源狀況與分佈
    6.3.2  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
    6.3.3  地熱能建築應用技術
  6.4  風能及其建築應用
    6.4.1  風能資源狀況與分佈
    6.4.2  國內外風能應用現狀
    6.4.3  風能建築應用技術
  6.5  生物質能及其建築應用
    6.5.1  我國生物質資源狀況
    6.5.2  國內外生物質能應用現狀
    6.5.3  生物質能建築應用技術
  思考題
第7章  綠色低碳建築的智能設計
  7.1  智能設計概述
    7.1.1  智能設計的基本內容
    7.1.2  建築外殼的智能設計
    7.1.3  綠色低碳智能建築管理系統
  7.2  全生命周期綜合解決方案
    7.2.1  全生命周期BIM模型的構建
    7.2.2  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整合與分析
    7.2.3  運營維護和使用后評估
  7.3  性能預測的人工智慧方法
    7.3.1  建築能源消耗預測
    7.3.2  室內熱舒適度預測
    7.3.3  室內空氣質量預測
    7.3.4  室內空間佔用率預測
  思考題
第8章  實踐案例分析
  8.1  哈薩克阿斯塔納住宅
    8.1.1  工程項目概述
    8.1.2  設計方案解析
    8.1.3  技術方案解析
  8.2  長江生態環境學院

    8.2.1  工程項目概述
    8.2.2  設計方案解析
    8.2.3  技術方案解析
  8.3  雄安設計中心
    8.3.1  工程項目概述
    8.3.2  設計方案解析
    8.3.3  技術方案解析
  8.4  上海張江未來公園藝術館
    8.4.1  工程項目概述
    8.4.2  設計方案解析
    8.4.3  技術方案解析
  8.5  山東建築大學教學實驗綜合樓
    8.5.1  工程項目概述
    8.5.2  設計方案解析
    8.5.3  技術方案解析
  8.6  成都天府農博園
    8.6.1  工程項目概述
    8.6.2  設計方案解析
    8.6.3  技術方案解析
  8.7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
    8.7.1  工程項目概述
    8.7.2  設計方案解析
    8.7.3  技術方案解析
  8.8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酒店
    8.8.1  工程項目概述
    8.8.2  設計方案解析
    8.8.3  技術方案解析
  8.9  蘇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8.9.1  工程項目概述
    8.9.2  設計方案解析
    8.9.3  技術方案解析
  8.10  上海臨港星空之境主題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8.10.1  工程項目概述
    8.10.2  設計方案解析
    8.10.3  技術方案解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