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核聚變反應堆理論與設計(精)/核聚變科技前沿問題研究叢書

  • 作者:馮開明|責編:姚碩//陳隆隆
  • 出版社:中國科大
  • ISBN:9787312062483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18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受控核聚變能的發展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極具挑戰性的科學技術之一,本書闡述了磁約束核聚變的基本原理、發展情況以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和核聚變反應堆的基本問題,也介紹了聚變反應堆的基本結構,聚變堆和包層的設計考慮,聚變堆的燃料循環與氚的自持問題,聚變堆的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聚變堆的安全與環境等問題,對於我國核聚變堆相關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對於中國未來的聚變堆的設計與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聚變-裂變混合堆作為聚變能商業化之前可選擇的途徑,在書中也做了相應的介紹。
    本書可供核聚變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介紹
馮開明|責編:姚碩//陳隆隆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引論
  1.1  引言
  1.2  世界能源供應現狀
  1.3  中國能源需求預測
  1.4  替代能源——核能
  1.5  磁約束核聚變概況
  1.6  慣性約束核聚變概況
第2章  磁約束核聚變概述
  2.1  引言
  2.2  核聚變基本原理
  2.3  等離子體約束條件
  2.4  等離子體約束與輸運
  2.5  等離子體不穩定性
  2.6  等離子體加熱
  2.7  等離子體加料
  2.8  托卡馬克裝置
  2.9  托卡馬克磁約束核聚變途徑
  2.10  聚變-裂變混合堆途徑
  2.11  其他磁約束核聚變途徑
第3章  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進展
  3.1  引言
  3.2  關鍵核聚變技術發展
  3.3  核聚變研究前景展望
  3.4  我國核聚變研究進展
  3.5  我國核聚變研究前景展望
第4章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4.1  ITER計劃的背景
  4.2  歷史回顧
  4.3  ITER的科學目標
  4.4  ITER的工程目標
  4.5  ITER的技術基礎
  4.6  ITER的屏蔽包層
  4.7  ITER的偏濾器與孔欄
  4.8  ITER的真空室
  4.9  ITER的磁體系統
  4.10  ITER的實驗包層模塊
  4.11  ITER的材料問題
  4.12  ITER的涉氚系統
  4.13  ITER的場址選擇
  4.14  從ITER到聚變能商用化進程
第5章  聚變堆設計基礎
  5.1  引言
  5.2  聚變堆設計回顧
  5.3  聚變堆發展階段
  5.4  聚變堆設計流程
  5.5  聚變堆第一壁

  5.6  聚變堆真空室
  5.7  聚變堆偏濾器
  5.8  聚變堆包層
  5.9  聚變堆屏蔽設計
  5.10  聚變堆安全
  5.11  聚變堆設計實例
第6章  聚變堆中子學理論與計算方法
  6.1  引言
  6.2  中子輸運理論
  6.3  穩態中子輸運方程
  6.4  計算方法
  6.5  中子學計算程序
  6.6  核數據與核截面
第7章  聚變堆包層設計
  7.1  聚變堆包層概述
  7.2  包層的設計要求
  7.3  包層中子學設計
  7.4  包層的關鍵性能與材料選擇
  7.5  聚變堆包層設計方案
  7.6  中國ITER實驗包層設計
  7.7  中國DEMO包層設計
第8章  聚變堆材料
  8.1  引言
  8.2  聚變堆結構材料
  8.3  聚變堆第一壁材料
  8.4  聚變堆功能材料
  8.5  聚變堆材料輻照效應
  8.6  面向等離子體材料
  8.7  液態金屬實驗迴路
第9章  聚變堆輻射安全與環境
  9.1  概述
  9.2  放射性危害
  9.3  氚的危害與防護
  9.4  放射性廢物
  9.5  廢物處置指標(WDR)
  9.6  遙控維修指標(RMR)
  9.7  運行安全與維護
  9.8  ITER安全設計
第10章  聚變堆氚增殖與燃料循環
  10.1  引言
  10.2  氚增殖的限制
  10.3  氚增殖劑與包層
  10.4  燃料循環系統
  10.5  「氚坑」與氚投料量
  10.6  燃燒率與氚自持
  10.7  氚密封與包容
第11章  聚變-裂變混合堆概論
  11.1  引言
  11.2  聚變-裂變混合堆
  11.3  聚變能的發展預測

  11.4  混合堆的發展預測
  11.5  混合堆的類型
  11.6  我國混合堆研究回顧
第12章  聚變-裂變混合堆物理基礎
  12.1  概述
  12.2  聚變堆物理過程
  12.3  氚增殖比
  12.4  核燃料增殖反應
  12.5  嬗變處置核廢物
  12.6  中子輸運方程的求解
  12.7  聚變驅動的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
第13章  聚變-裂變混合堆設計示例
  13.1  聚變-裂變混合堆概念設計
  13.2  聚變實驗增殖堆(FEB)設計
  13.3  混合堆屏蔽計算
  13.4  混合堆嬗變包層設計
  13.5  國際混合堆研究
  13.6  混合堆與快堆的比較
第14章  聚變-裂變混合堆環境與安全
  14.1  引言
  14.2  計算程序
  14.3  放射性源項
  14.4  潛在生物危害因子(BHP)
  14.5  廢物處置指標(WDR)
  14.6  遙控維修指標(RMR)
  14.7  鋼系核素
第15章  先進聚變反應堆
  15.1  先進聚變堆概念
  15.2  D-T聚變反應
  15.3  D-D聚變反應
  15.4  D-3He聚變反應
  15.5  3He-3He聚變反應
  15.6  p-11B聚變反應
  15.7  其他聚變反應
  15.8  先進聚變堆前景
第16章  中子源及其應用
  16.1  引言
  16.2  體積中子源
  16.3  體積中子源應用
  16.4  國際聚變材料輻照實驗裝置(IFMIF)
  16.5  GDT中子源
附錄1  磁約束聚變堆放射性源項分析準則
  F1.1  定義
  F1.2  分析原則
  F1.3  源項類型和分析範圍
  F1.4  分析要求
  F1.5  分析方法及流程
附錄2  高溫超導加速推進聚變能商業化
  F2.1  超導體概述
  F2.2  高溫超導體

  F2.3  超導與核聚變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