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微納尺度核磁共振技術與系統(精)

  • 作者:編者:(德)延斯·安德斯//揚·格里特·科爾文克|責編:惠雪//曾佳佳|譯者:邱本勝//吳京晶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48256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85
人民幣:RMB 2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對微納尺度核磁共振領域的相關技術進行全面總結。全書共13章,內容涵蓋了小型攜帶型核磁共振磁體、磁共振探測器的緊湊型建模技術、磁共振微陣列和微電子、微磁共振波導、微型磁共振探測器的創新線圈製造技術、基於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輔助的μNMR探測器、微尺度磁共振流動成像、核磁共振顯微鏡的高效脈衝序列、用於磁共振內窺成像的薄膜導管接收器、寬頻多核檢測微線圈、微尺度超極化、小容量核磁共振聯用技術、力探測核磁共振等內容,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微納尺度核磁共振相關技術,指出存在的挑戰與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書注重科普性,給出不少必要的公式推導,同時也兼顧可讀性,提供了許多插圖和說明。本書面向的讀者包括但不限於核磁共振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如大學教師、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及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是讀者進入微納核磁共振領域的快速入門讀物。

作者介紹
編者:(德)延斯·安德斯//揚·格里特·科爾文克|責編:惠雪//曾佳佳|譯者:邱本勝//吳京晶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原書叢書序
第1章  小型攜帶型核磁共振磁體
  1.1  引言
  1.2  緊湊型永磁體
    1.2.1  永磁體類型
    1.2.2  雜散磁場磁體
    1.2.3  中心場磁體
  1.3  磁體的發展
    1.3.1  永磁材料
    1.3.2  磁鐵結構和被動勻場
    1.3.3  緊湊型核磁共振中心場磁體簡介
    1.3.4  被動勻場策略
    1.3.5  緊湊型核磁共振磁體勻場線圈
  1.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磁共振探測器的緊湊型建模技術
  2.1  引言
  2.2  基於模型降階的EPR諧振器快速模擬
    2.2.1  離散麥克斯韋方程
    2.2.2  模型降階
    2.2.3  結構保持的模型降階
    2.2.4  平麵線圈EPR諧振器
  2.3  基於參數模型降階的磁共振微感測器系統級模擬
    2.3.1  模型描述
    2.3.2  參數模型降階
    2.3.3  緊湊型模型模擬結果
    2.3.4  聯合模擬裝置電路
  2.4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磁共振微陣列和微電子
  3.1  引言
  3.2  磁共振微陣列
    3.2.1  理論背景
    3.2.2  MR陣列製造的微技術
  3.3  集成電路
  3.4  CMOS頻分多路復用器
    3.4.1  低雜訊放大器
    3.4.2  混頻器
    3.4.3  帶通濾波器
    3.4.4  測量
  3.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磁共振波導
  4.1  引言
  4.2  波導:理論基礎
    4.2.1  電磁波傳播模式
    4.2.2  特性阻抗和傳輸特性
    4.2.3  TEM波模式理論

    4.2.4  TEM模式的建模
    4.2.5  平面TEM傳輸線中的磁場
    4.2.6  傳輸線探測器和諧振器
  4.3  設計和應用
    4.3.1  磁共振成像中的微帶NMR探頭
    4.3.2  微流體NMR
    4.3.3  平面探測器
    4.3.4  微帶探測器
    4.3.5  非諧振探測器
    4.3.6  帶狀線探測器
    4.3.7  平行板傳輸線
    4.3.8  在固體物理學中的應用
    4.3.9  動態核極化波導
  參考文獻
第5章  微型磁共振探測器的創新線圈製造技術
  5.1  引線鍵合——一種使MR探測器小型化的新方法
  5.2  用於魔角旋轉的微線圈插件
    5.2.1  魔角線圈旋轉(MACS)技術
    5.2.2  電感耦合成本
    5.2.3  NMR實驗證明MACS技術提高了靈敏度
    5.2.4  微型MACS插件
    5.2.5  雙諧振MACS插件
  5.3  微型亥姆霍茲線圈對
    5.3.1  磁共振亥姆霍茲線圈
    5.3.2  空間磁場分佈
    5.3.3  微型亥姆霍茲對的微加工
  5.4  高填充因子微線圈
    5.4.1  引言
    5.4.2  製造
    5.4.3  結果
  5.5  使用油墨製造線圈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於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輔助的μNMR探測器
  6.1  技術考慮因素和設備模型
    6.1.1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
    6.1.2  雙極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
  6.2  核磁共振應用的單片收發器電子器件
    6.2.1  μNMR應用的最佳集成射頻前端
    6.2.2  CMOS和BiCMOS核磁共振接收機的設計
    6.2.3  用於信噪比優化的探測線圈和LNA的聯合設計
  6.3  基於IC和IC輔助的μNMR最新技術概述
    6.3.1  攜帶型NMR系統
    6.3.2  NMR光譜系統
    6.3.3  NMR成像和顯微系統
    6.3.4  血管內NMR系統
  6.4  總結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微尺度磁共振流動成像
  7.1  引言
  7.2  流動成像方法

    7.2.1  時間飛躍法
    7.2.2  相位對比
    7.2.3  平均流量
    7.2.4  局限因素
  7.3  顯微流動成像的應用
    7.3.1  實驗設置
    7.3.2  動脈瘤模型中液體交換的表徵
    7.3.3  恆定流量下的相位對比測量
    7.3.4  脈動流
  7.4  討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8章  核磁共振顯微鏡的高效脈衝序列
  8.1  引言
  8.2  空間編碼
    8.2.1  k空間
    8.2.2  切片選擇
  8.3  對比機制
    8.3.1  T1弛豫
    8.3.2  T2弛豫
    8.3.3  T2衰減
  8.4  基本脈衝序列
    8.4.1  概述
    8.4.2  自旋迴波序列
    8.4.3  梯度回波成像
    8.4.4  超短TE
  8.5  特殊對比
    8.5.1  擴散
    8.5.2  流動
    8.5.3  磁敏感映射和QSM
  參考文獻
第9章  用於磁共振內窺成像的薄膜導管接收器
  9.1  引言
  9.2  導管接收器
    9.2.1  內窺成像
    9.2.2  導管接收器設計
    9.2.3  長環路接收器
    9.2.4  調諧和匹配
    9.2.5  B1場解耦
    9.2.6  電場解耦
  9.3  薄膜導管接收器
    9.3.1  薄膜線圈
    9.3.2  薄膜互連
    9.3.3  MR安全薄膜互連
  9.4  薄膜器件製造
    9.4.1  設計與建模
    9.4.2  材料和製造
    9.4.3  機械性能
    9.4.4  電氣性能
  9.5  磁共振成像

    9.5.1  共振探測器成像
    9.5.2  EBG探測器成像
    9.5.3  MI探測器成像
  9.6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0章  寬頻多核檢測微線圈
  10.1  引言
    10.1.1  NMR微線圈
    10.1.2  寬頻NMR微線圈
  10.2  基於微線圈的寬頻NMR探頭
    10.2.1  寬頻線圈、晶元和探頭設置
    10.2.2  非調諧寬頻平面收發器線圈NMR數據
    10.2.3  寬頻NMR產生的問題
  10.3  工程師對問題的解答
    10.3.1  概述
    10.3.2  線圈
    10.3.3  阻抗匹配和前端電子學
    10.3.4  問題解答
    10.3.5  尚未解決的波譜電子學問題
  10.4  結論和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1章  微尺度超極化
  11.1  引言
  11.2  理論
    11.2.1  動態核極化
    11.2.2  仲氫誘導超極化
    11.2.3  光泵浦的自旋交換
  11.3  微觀技術方法
    11.3.1  DNP
    11.3.2  PHIP
    11.3.3  用於核超極化的微SEOP
  11.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小容量核磁共振聯用技術
  12.1  常見聯用模式簡介
  12.2  用於小容量聯用技術的射頻線圈類型
  12.3  壓力驅動微分離——核磁共振聯用技術
    12.3.1  毛細管高壓液相色譜
    12.3.2  毛細管氣相色譜
  12.4  電驅動微分離
    12.4.1  毛細管電泳核磁共振(CE-NMR)
    12.4.2  毛細管等速電泳核磁共振
  12.5  微樣品與微線圈探測的離線聯用
  12.6  原位生物系統的連續監測
  12.7  微流控混合及反應動力學研究
  12.8  流動池和微流道的流動特性研究
  12.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力探測核磁共振
  13.1  引言
  13.2  背景
  13.3  原理
  13.4  力探測與感應探測
  13.5  早期力探測磁共振
  13.6  單電子磁共振力顯微鏡
  13.7  納米MRI與核自旋
    13.7.1  微結構元件的改進
    13.7.2  解析度大於100nm的MRI
    13.7.3  病毒粒子的納米級MRI
    13.7.4  有機納米層成像
  13.8  幾個改進方向
    13.8.1  磁場梯度
    13.8.2  機械感測器
    13.8.3  測量方法
    13.8.4  納米核磁共振與納米線力感測器
  13.9  與其他技術的比較
  13.10  展望
  13.11  結論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