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數理心理學--廣義自然人文信息力學

  • 作者:高闖|責編:盧嬋
  • 出版社:吉林大學
  • ISBN:9787576839449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37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自然人文力學」。本書旨在建立一個理論框架,用以分析和解釋人類行為、文化傳承以及社會結構的演化。書中分為多個部分,首先介紹了廣義信息力學原理,探討了物質、信號、能量、信息熵之間的數理關係。接著,作者提出了信能物象學,從物質-信息-能量的視角出發,推導出分形構型的生長規則,建立了物質、生物、社會發展演化的普適性規律。此外,書中還涉及了信能力學、自然與人文對信息力學的驗證,以及中國古代科學理論的數理屬性。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對學術界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理解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互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工具。

作者介紹
高闖|責編:盧嬋
    高闖,漢族,山東定陶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物理學學士、碩士,理論生物物理與腦認知聯合培養博士。2001.7—2008.10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任教,2008.10至今,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任教。現任中國教育學會高師工作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心理學會基礎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領域涉及:數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心理學,網路心理學。試圖從學理理論,對心理學經驗研究領域進行重構,確立數理心理學理論體系。以此,探索心理學理論的統一性道路。並以此理論為基礎,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開展數理心理學的應用性研究。國內眼控技術方法學的生物物理系統架構提出者。國內「汀蘇呆訊行為大數據應用技術研究院」創立者。     出版學術專著2部:《眼動實驗原理:眼動的神經原理、方法與技術》《心理實驗系統與原理:系統結構、測最原理與分析方法》,翻譯1部《心理學視角的網路空間:理論、研究與應用》,參編教材2部,近年在SCI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並主持、參與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科技部項目、863項目多項。

目錄
第一部分  自然人文動力學概論
  第1章  概論
    1.1  學科界定
    1.2  人文動力學屬性
    1.3  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學性質
  第2章  自然人文動力學發展史
    2.1  科學綱領
    2.2  自然人文動力學史
第二部分  廣義信息能量關係原理
  第3章  信能方程
    3.1  物質守恆律
    3.2  狹義信能關係方程
    3.3  廣義信能關係方程
  第4章  廣義信息通信模型
    4.1  對稱性變換與破缺
    4.2  因果律變換
    4.3  廣義信息通信模型
  第5章  廣義相互作用
    5.1  廣義相互作用公設
    5.2  事件布爾運算意義
  第6章  廣義信息作用力
    6.1  廣義力概念
    6.2  物理信息力
    6.3  人類信息動力
    6.4  信息諧振動
  第7章  廣義信源屬性
    7.1  客體屬性描述
    7.2  客體屬性分類
第三部分  物象結構原理
  第8章  物象分形結構
    8.1  分形幾何學
    8.2  信息等價原理
    8.3  黃金約束
    8.4  權口模型
    8.5  分形空間映射
  第9章  物象分形生長
    9.1  生物體結構生長
    9.2  分形生長原理
  第10章  物象演化模式
    10.1  事件模式
    10.2  演化事件模式
第四部分  物象發展動力原理
  第11章  物象演化動力
    11.1  需要動力
    11.2  需要動力種類
    11.3  協同與競爭動力
  第12章  廣義循環熱機
    12.1  廣義熱機
    12.2  生物熱機
第五部分  物象坐標系

  第13章  地理生態坐標系
    13.1  物理空間坐標系
    13.2  地理坐標系
  第14章  物象坐標系
    14.1  物象坐標系
    14.2  物象坐標系定標
第六部分  自然地理調諧
  第15章  日地熱力調諧
    15.1  日地熱力調諧模型
    15.2  天球坐標系
    15.3  地球輻射能
    15.4  能態圓表示
    15.5  複合運動
    15.6  人文信能資源方程
  第16章  自然地理熱動模型
    16.1  地理生態塑造因素
    16.2  自然地理熱機模型
第七部分  自然地理物象表示
  第17章  天文時物象表示
    17.1  天文周期模式
    17.2  天文年周期行為模式
    17.3  自然地理坐標表示
    17.4  自然地理空間行為模式
    17.5  天文時物象表示
  第18章  水循環物象表示
    18.1  地理生態塑造動理關係
    18.2  自然地理水循環表徵
    18.3  自然地理態表徵
第八部分  植物諧振動
  第19章  植物熱機模型
    19.1  植物熱機模型
    19.2  植物熱機振蕩模型
    19.3  植物相互作用
  第20章  植物地理調製模型
    20.1  植物地理系統
    20.2  植物熱機信能調諧
    20.3  植物物性
第九部分  植物物象表示
  第21章  植物物象表示
    21.1  植物生長現象
    21.2  植物生長物象表示
  第22章  節氣季候表示
    22.1  節氣時間物候定標
    22.2  物候季時間定標
    22.3  熱力環境時間定標
    22.4  物候季空間定標
    22.5  物候五分定標
    22.6  物候十二分定標
第十部分  人類動力調諧
  第23章  人體熱機機械系統模型

    23.1  人體熱動系統機械模型
    23.2  人體熱機效率
  第24章  人類天文時物象
    24.1  生物日周期行為模式
    24.2  生物年周期行為模式
  第25章  人類熱機環境調諧
    25.1  人體熱機的耦合調諧
    25.2  人體熱機能態圓
第十一部分  人類物象表示
  第26章  食物鏈信能關係
    26.1  食物相互作用關係
    26.2  動物性需要關係
  第27章  人類發展物象表示
    27.1  人類功能發展物象表示
    27.2  人類智力發展物象表示
第十二部分  人類社會文化模式
  第28章  人文地理文化模式
    28.1  農業事件
    28.2  地域資源行為模式
    28.3  人文地理行為模式
  第29章  社會關係利益模式
    29.1  社會利益模式
    29.2  社會團體關係模式
  第30章  社會結構演化模式
    30.1  社會單元
    30.2  社會結構演化
    30.3  社會價值信能方程
  第31章  人文文化表徵模式
    31.1  人文樣式
    31.2  人文與事件結構表徵
  第32章  文化動機模式
    32.1  社會文化目的模式
    32.2  目的行為模式疊加原理
第十三部分  人文諧振力學原理
  第33章  社會認知價值觀念
    33.1  經驗結構
    33.2  熵易原理
  第34章  群體行為經濟方程
    34.1  群體行為模式方程
    34.2  行為經濟信能關係
    34.3  行為經濟方程組
  第35章  人文諧振力學模型
    35.1  個體行為諧振
    35.2  群體行為諧振
第十四部分 自然人文統一性
  第36章  自然人文統一性
    36.1  數理心理學統一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