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精)

  • 作者:編者:何若//龍於洋//沈東升|責編:劉興春//劉婧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60677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91
人民幣:RMB 2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為主線,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和工程,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場問題識別和評估,生態修復基本原理與主要技術(包括原位生物修復、開挖修復和生態封場技術),以及生態修復過程中滲濾液、氣體污染物、場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和工程案例,並結合國家「綠色發展」、「雙碳」目標和智慧管控的需求,介紹了生態修復填埋場的碳排放核算與控制及數字化運維管理等前沿技術。
    本書在綜合國內外相關領域最新進展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相關技術應用工程展開闡述與分析,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全面性知識及可行的技術方案,可供從事垃圾處理及其污染控制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生態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作者介紹
編者:何若//龍於洋//沈東升|責編:劉興春//劉婧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我國生活垃圾產生與處置現狀
    1.1.1  我國生活垃圾的產生現狀
    1.1.2  我國生活垃圾的組成與分類
    1.1.3  我國生活垃圾的處置現狀
  1.2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與發展趨勢
    1.2.1  各國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現狀
    1.2.2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的發展與趨勢
    1.2.3  生活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影響
  1.3  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體系
    1.3.1  建設階段污染控制標準體系
    1.3.2  運行階段污染控制標準體系
    1.3.3  封場修復階段污染控制標準體系
  1.4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與環境意義
    1.4.1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需求與實踐
    1.4.2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
    1.4.3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社會與環境意義
第2章  垃圾填埋場問題識別與評估
  2.1  垃圾填埋場基礎調查
    2.1.1  基礎調查
    2.1.2  建設及運行管理調查
    2.1.3  污染防控設施調查
    2.1.4  填埋場抽樣檢測
  2.2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
    2.2.1  水文地質勘察
    2.2.2  工程地質勘察
    2.2.3  周邊地質災害調查
  2.3  垃圾填埋區安全調查與評估
    2.3.1  垃圾堆體調查與評估
    2.3.2  滲濾液調查與評估
    2.3.3  填埋氣體調查與評估
  2.4  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調查與評估
    2.4.1  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估
    2.4.2  大氣環境調查與評估
    2.4.3  地表水環境調查與評估
    2.4.4  土壤環境調查與評估
    2.4.5  生態調查與評估
    2.4.6  新污染物調查與評估
  2.5  垃圾填埋場風險判別與修復評估
    2.5.1  風險評價技術指標體系
    2.5.2  生態修復技術評估
第3章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基本原理
  3.1  垃圾填埋場微生態系統與功能
    3.1.1  垃圾填埋場微生態系統
    3.1.2  垃圾填埋場污染物的釋放
    3.1.3  垃圾填埋場的功能
  3.2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原理
    3.2.1  物理工程作用
    3.2.2  物理化學作用
    3.2.3  生物作用

  3.3  生態修復填埋場中垃圾的降解特性
    3.3.1  填埋垃圾的降解特性
    3.3.2  填埋垃圾降解動力學
    3.3.3  填埋垃圾降解調控因素
  3.4  生態修復填埋場中主要污染物的轉化
    3.4.1  甲烷的轉化
    3.4.2  含氮化合物的轉化
    3.4.3  含硫化合物的轉化
    3.4.4  VOCs的轉化
    3.4.5  重金屬的遷移轉化
第4章  垃圾填埋場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4.1  垃圾填埋場原位生物修復類型
  4.2  垃圾填埋場原位生物修復組成系統
    4.2.1  氣體系統
    4.2.2  液體系統
    4.2.3  污染隔離系統
    4.2.4  數據監測與控制系統
  4.3  垃圾填埋場原位生物修復主要參數與設計
    4.3.1  通風量與井位布置
    4.3.2  液體回灌量與回灌方式
    4.3.3  垂直防滲帷幕設計
  4.4  原位生物修復填埋場穩定化過程與評價
    4.4.1  原位生物修復填埋場穩定化過程
    4.4.2  垃圾填埋場穩定化評價指標
    4.4.3  垃圾填埋場穩定化評價方法
  4.5  原位生物修復填埋場數字化運維管理
    4.5.1  數字化運維模式與技術
    4.5.2  數字化運維管理系統
    4.5.3  數字化運行系統的監測布點與儀器
    4.5.4  數字化修復場景與應用
第5章  垃圾填埋場開挖修復技術
  5.1  垃圾填埋場開挖前處理工程
    5.1.1  垃圾填埋場穩定化處理
    5.1.2  滲濾液降水與排水
  5.2  垃圾填埋場開挖修復工程
    5.2.1  開挖修複目的
    5.2.2  開挖工藝
    5.2.3  開挖垃圾脫水預處理技術
    5.2.4  開挖垃圾分選工藝
    5.2.5  開挖垃圾的處置
  5.3  垃圾填埋場開挖修復防護工程與措施
    5.3.1  邊坡穩定性防護
    5.3.2  開挖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
    5.3.3  污染防治措施
  5.4  典型垃圾填埋場開挖修復工程
    5.4.1  高水位垃圾填埋場
    5.4.2  資源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場
    5.4.3  城市化類垃圾填埋場
第6章  垃圾填埋場生態封場技術
  6.1  垃圾堆體整形

    6.1.1  垃圾堆體整形流程
    6.1.2  垃圾堆體整形方法
  6.2  垃圾填埋場覆蓋工程
    6.2.1  封場覆蓋系統
    6.2.2  封場覆蓋材料
    6.2.3  封場覆蓋技術
    6.2.4  水土流失控制
    6.2.5  封場沉降和護坡
  6.3  垃圾填埋場水氣導排與防護
    6.3.1  滲濾液收集導排工程
    6.3.2  填埋氣體收集導排工程
    6.3.3  防洪與地表徑流導排工程
    6.3.4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6.4  垃圾填埋場封場綠化
    6.4.1  封場綠化原則
    6.4.2  封場綠化工程設計程序
    6.4.3  土壤改良與植被恢復
  6.5  垃圾填埋場封場后維護
    6.5.1  水環境影響控制
    6.5.2  大氣環境影響控制
第7章  生態修復填埋場滲濾液收集與處理技術
  7.1  滲濾液來源與特性
    7.1.1  滲濾液來源
    7.1.2  滲濾液組成
    7.1.3  滲濾液產生量
    7.1.4  滲濾液水位壅高
  7.2  滲濾液收集與抽排系統
    7.2.1  滲濾液收集系統
    7.2.2  滲濾液抽排系統
  7.3  滲濾液處理技術
    7.3.1  滲濾液排放標準
    7.3.2  滲濾液處理方法
    7.3.3  滲濾液聯合處理工藝
第8章  生態修復填埋場氣體污染物控制技術
  8.1  垃圾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組成與影響
    8.1.1  氣體污染物的來源
    8.1.2  氣體污染物的組成與影響
  8.2  垃圾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遷移擴散
    8.2.1  氣體污染物的遷移擴散
    8.2.2  氣體污染物的遷移規律
    8.2.3  氣體污染物遷移的影響因素
  8.3  生態修復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控制
    8.3.1  原位生物修復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控制
    8.3.2  生態封場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控制
    8.3.3  開挖修復填埋場氣體污染物的控制
    8.3.4  滲濾液收集與處置中氣體污染物的控制
  8.4  生態修復填埋場氣體污染物處理技術
    8.4.1  氣體污染物排放標準
    8.4.2  氣體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9章  生態修復填埋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恢復

  9.1  垃圾填埋場地土壤污染識別
    9.1.1  土壤污染特徵
    9.1.2  土壤污染識別方法
  9.2  垃圾填埋場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
    9.2.1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9.2.2  土壤環境監測
    9.2.3  土壤污染風險評估
  9.3  垃圾填埋場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9.3.1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9.3.2  土壤污染聯合修復技術
  9.4  垃圾填埋場地土壤污染修復效果評估
    9.4.1  效果評估的驗收標準
    9.4.2  效果評估的工作程序
    9.4.3  修復后的中長期監測
第10章  生態修復填埋場地下水污染控制技術
  10.1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識別技術
    10.1.1  地下水污染特徵
    10.1.2  地下水監測井布設
    10.1.3  地下水分析指標
    10.1.4  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10.2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技術
    10.2.1  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模式選擇
    10.2.2  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技術
    10.2.3  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
    10.2.4  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集成技術
  10.3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修復效果評估
    10.3.1  效果評估的工作程序
    10.3.2  更新填埋場地塊概念模型
    10.3.3  地下水樣品採集與監測
    10.3.4  地下水修復效果達標判斷
    10.3.5  殘留污染物風險評估
第11章  生態修復填埋場碳排放的核算與控制技術
  11.1  垃圾填埋場中主要溫室氣體與排放現狀
    11.1.1  主要溫室氣體
    11.1.2  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11.2  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模型與碳排放核算
    11.2.1  甲烷排放模型
    11.2.2  碳排放核算因子
    11.2.3  碳排放模型的選擇
  11.3  生態修復填埋場中的碳減排技術
    11.3.1  生態封場填埋場中的碳減排技術
    11.3.2  原位生物修復填埋場中的碳減排技術
    11.3.3  開挖修復填埋場中的碳減排技術
    11.3.4  碳減排技術對比
  11.4  生態修復填埋場覆蓋土層碳減排技術
    11.4.1  覆蓋土層中的碳減排微生物
    11.4.2  覆蓋材料對碳減排的作用
    11.4.3  覆蓋土層生物碳減排系統
    11.4.4  覆蓋土層中碳減排的影響因素
    11.4.5  覆蓋土層碳減排模型

  11.5  垃圾填埋場碳減排策略
    11.5.1  碳減排政策
    11.5.2  加強源頭管理
    11.5.3  擴大碳信用權交易
第12章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實例
  12.1  垃圾填埋場現狀調查案例
    12.1.1  工程概況
    12.1.2  第一階段初步調查
    12.1.3  第二階段詳細調查
  12.2  垃圾填埋場生態封場工程案例
    12.2.1  工程概況
    12.2.2  現狀調查分析
    12.2.3  生態封場工程
  12.3  垃圾填埋場開挖修復工程案例
    12.3.1  工程概況
    12.3.2  現狀調查分析
    12.3.3  開挖修復工程
  12.4  垃圾填埋場原位好氧生物修復工程案例
    12.4.1  工程概況
    12.4.2  原位好氧生物修復工程
    12.4.3  生態修復效果評估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