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精)/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研究文庫

  • 作者:方立天|責編:楊宗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 ISBN:9787300338446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134
人民幣:RMB 50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佛教哲學反映了中國佛教學者對宇宙人生和修持實踐的看法與主張。本書是對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系統、整體研究的成果。作者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力圖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畫中國佛教哲學體系。全書通過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五編的專題論述,闡明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的濫觴、論辯、演變與發展的歷史軌跡,並與印度佛教哲學以及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加以比較,以顯示其間不同觀點之間的互動進程,進而總結中國佛教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

作者介紹
方立天|責編:楊宗元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總論
  小引
  第一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
    第一節 中國佛教哲學的界說
    第二節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途徑
    第三節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根源
  第二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
    第一節 「格義」式哲學的產生
    第二節 玄學化哲學的流行
    第三節 學派哲學的興起
    第四節 宗派哲學的繁榮
    第五節 心性哲學的合流
    小結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系
    第一節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思想元素
    第二節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多重聯繫
    第三節 中國佛教哲學體系的內外作用
第二編 人生論
  小引
  第四章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第一節 驚世駭俗的新型人生哲學
    第二節 報應說的新論證
    第三節 輪迴說的新闡發
    第四節 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的特色
  第五章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第一節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學問題
    第二節 神滅與神不滅的論爭
    第三節 「神」的意蘊與神不滅的論證
    第四節 佛教神不滅論與中國固有思想文化
  第六章 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節 印度佛教涅槃學說略述
    第二節 漢、魏、晉時代的涅槃思想
    第三節 南北朝的涅槃師說
    第四節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論
  第七章 中國佛教對於「佛」的涵義的轉換與拓展
    第一節 印度佛教佛身論略述
    第二節 中國佛教對於「佛」的涵義的中國化詮釋
    第三節 中國佛教對於佛身的創造性闡述
  第八章 中國佛教凈土觀念的類別與轉型
    第一節 印度佛教凈土說略述
    第二節 彌勒凈土信仰的興衰
    第三節 彌陀凈土思想的歧解
    第四節 唯心凈土觀念的流傳
    第五節 人間凈土思想的倡導
第三編 心性論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第一節 小乘佛教的心性說
    第二節 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的「一性皆成」說

    第三節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別」說
    第四節 如來藏說與阿賴耶識說的調和
  第十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範疇網路
    第一節 「心」範疇的展開與關聯
    第二節 「性」範疇的展開與關聯
    第三節 合論
  第十一章 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
    第一節 佛性學說的探索與分歧
    第二節 關於阿賴耶識的歧解與爭論
    第三節 真心本覺的提出與闡揚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惡說
    第一節 三法無差
    第二節 三因佛性
    第三節 相對種與同類種
    第四節 性具善惡
    第五節 無情有性
  第十三章 華嚴宗的自性清凈圓明說
    第一節 明佛種性
    第二節 自性清凈圓明
    第三節 無住心體
    第四節 真心即性
    第五節 自心為不動智
  第十四章 三論、唯識和密諸宗的心性論
    第一節 三論宗的中道佛性論
    第二節 法相唯識宗的一分無性說
    第三節 密宗的本生即心實際說
  第十五章 禪宗的理論要旨與慧能前禪師的心性思想
    第一節 禪宗的理論要旨——心性論
    第二節 達摩、慧可、僧璨的真性與自覺說
    第三節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與本真心思想
    第四節 牛頭法融的無心與忘情說
    第五節 神秀的染凈二心說
  第十六章 慧能《壇經》的性凈自悟說
    第一節 心、自心、本心與自本心
    第二節 性、自性、本性與自本性
    第三節 心地性王與心性同一
    第四節 自心是佛與本性頓悟
  第十七章 荷澤宗的靈知心體說
    第一節 靈知
    第二節 佛性與佛心
    第三節 禪門三宗心說
  第十八章 石頭宗的靈源皎潔說
    第一節 心靈湛圓
    第二節 心地自然
    第三節 性理歸宗
    第四節 無心合道
    第五節 無情說法
    第六節 一心為宗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說
    第一節 平常心是道與觸類是道

    第二節 清凈本心與見聞覺知
    第三節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第四節 心即是佛與無心是道
    第五節 有情無佛性與無情有佛性
    小結
  第二十章 臨濟宗的一念心清凈與無事是貴人說
    第一節 心清凈與自信心
    第二節 見聞覺知與全體大用
    第三節 「無事」與「無」字
    第四節 菩提心與忠義心
    第五節 清凈心與一心法界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第一節 儒家心性思想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學術思想重心的共同轉軌
    第三節 自心地位的突出與心性本體的確立
    第四節 心性思想內涵的調整互補
    第五節 心性修養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攝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第一節 道家對佛教心性論的影響
    第二節 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影響
  餘論一 心性論: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異點
  餘論二 心性論:儒、道、佛三教哲學的主要契合點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