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傳播理論史(一種社會學的視角第4版)/歐洲新聞傳播學名著譯叢

  • 作者:(法)埃里克·麥格雷|責編:楊小薇|總主編:劉昶|譯者:劉芳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
  • ISBN:9787565738784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6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全面概述了傳播學的主要理論,清晰呈現了技術和實踐的發展演變,以及由此推動的研究與思考,明確指出了社會學在組織、身份、文化、政治和象徵等層面對理解傳播和媒介的重要貢獻。
    本書既可用於教學,也可作為參考讀物。對於理解社會學研究與信息研究和傳播研究之間的關係,本書可提供有益的指導。從技術決定論、批判理論與實證思潮、支配理論與接收研究、符號學與社會學的關聯,到行業與生產邏輯、新聞學與公眾輿論構建、公共空間理論,一個多世紀以來對傳播進行社會學研究的種種方法,本書均有深入探討。作為結論,本書主張更開放的文化研究,建議將生產研究和接收研究融合起來,開創新的媒介社會學。
    第四版對上一版內容進行了更新和充實,特別深入分析了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的數字技術融入,重點探討了「假新聞」「過濾氣泡」、走向「數字影響者」社會等概念所揭示的當代焦慮。

作者介紹
(法)埃里克·麥格雷|責編:楊小薇|總主編:劉昶|譯者:劉芳

目錄
前言  社會學與傳播學理論
  傳播的三個維度
  民主傳播是問題的核心
緒論  客體的構成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困難所在
  人所共知?
    大型媒介的文化、政治、經濟「非法性」
    揭批的極端形式
    讚美的極端形式
    理性/技術的衝突是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
  「傳播」與「媒介」
    社會學話語
第二章  傳播社會學錯失轉機
  社會科學基本概念與傳播
  歐洲社會學奠基人與媒介
  奠基理論後繼無人與面對現代性的悲觀主義
  美國實證主義
  芝加哥學派
第一部分  讓傳播走出自然
第三章 直接效果論的陷阱
  媒介效果恐懼症及其根源
  「宣傳」:從偉大戰爭到虛假新聞
  刺激效果與「皮下注射」
  廣告是說服性傳播存在的證據嗎?
  小結
第四章  法蘭克福學派與大眾文化理論
  從大眾文化到文化工業
  戰爭因素與文化精英主義
  方法問題
  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承
第五章  拉扎斯菲爾德的有限效果論:一次突破,但效果有限
  「人群的發現」
  二級傳播論
  擴散理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
  實證主義過度與意識形態遺忘
  第六章 從數學模型到傳播人類學
  香農的數學信息
  維納與控制論
  傳播、道德以及用物理學解釋一切
  錯將人類做類比
  與功能主義相遇
  帕洛·阿爾托學派和樂隊模型
  小結
第七章  麥克盧漢和技術決定論
  「媒介即訊息」
  論證和正反案例
  技術在哪裡止步?
  歷史的詭計:作為闡釋學的麥克盧漢主義
第二部分  將傳播納入文化範疇
第八章 從符號學到語用學

  語言學的轉折
  結構語言學與關於傳播的普遍科學的夢想
  符號學與大眾傳播的符號研究:巴特與艾柯
  話語的社會銘寫
  轉向語用學
  界限之外:社會
第九章 文化實踐社會學
  消費:布爾迪厄的文化實踐等級論
  文化族群中心主義的問題
  當代文化變遷
  「從排他到兼收」
  從消費到接收
  接收研究的脈絡
  米歇爾·德·塞爾托和接收問題
  小結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窮人的文化:走向大眾階層的民族志
  斯圖亞特·霍爾的新馬克思主義
  編碼/解碼模型
  文化研究在美國
  理論新立場:對精英主義的激進批判
  多義和意義的普遍協商
  「符號民主」和「后現代主義」的困難
  構建主義進一步發展:酷兒、后殖民、交叉的轉折
  文化研究:多少種範式?
第十一章  傳播從業者的社會學分析
  功能主義社會學研究:關於「做新聞」
  回歸批判:記者及其環境
  多重目標的問題
  參與溢出但公眾缺席
  在線新聞與新聞製作
第十二章  從行業到生產邏輯
  埃德加·莫蘭:標準化與創新之間的張力
  關於傳播的政治經濟學:從文化產業到創新產業
  霍華德·貝克爾:生產即合作
  大眾媒介時代藝術身份面臨的挑戰
  聽命于受眾?
  小結
第三部  分讓傳播多元化
第十三章  公共輿論的政治理論
  議程設置論和沉默螺旋論
  媒介真的左右選舉嗎?
  回音室和數字過濾泡泡
  公共輿論確實存在嗎?
  政治傳播作為互動
  走向公共空間的概念
第十四章  公共空間理論
  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理論
  交往行為
  南希·弗雷澤的公共空間理論

  「脫口秀」:墮落,還是豐富?
  公共經驗的形式
  公共空間數字化
  多元化和承認進程的盡頭
第十五章  新的媒介社會學
  傳播社會學的三個階段
    后現代主義的死衚衕
   回歸奠基者:轉向反身性
   從社會學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會學
   新媒介社會學的方法論:知識鏈
  接收
  生產
  再現
  公共空間
  「文化產品」作為社會運動
第十六章  互聯網與數字化,走出烏托邦
  互聯網:超級媒介的應許和幻想
  走出烏托邦:單一技術支撐的異質媒介
  互聯網的使用:從電子郵件到社交媒體
  屏幕比拼:電視的終結?
  報業和音樂行業的變化
  個人主義和社群問題
  「電子民主」/「互聯網民主」
  政治重組的啟示結論
人名譯名對照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