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綜合自然地理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羅懷良|責編:莫永國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13367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5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囊括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突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在完整呈現綜合自然地理學內容的同時,重點闡述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區劃理論與方法、土地科學等內容;通過吸收和融入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強調學科共識,理論聯繫實際;結合區域資源環境問題實際案例,及時更新和完善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內容體系。
    本書適宜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專業研究生和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羅懷良|責編:莫永國
    羅懷良,男,漢族,1966年生,四川洪雅人,博士后,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師範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原院長,現任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地球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地理學會監事長,教育部中學教師培訓國培專家。主要從事全球變化及區域響應、自然資源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省教育廳項目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一流課程「綜合自然地理學」負責人,主編《綜合自然地理學》等教材先後入選四川省「十二五」規劃教材和科學出版社「十四五」規劃教材。先後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綜合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1.1.1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分類
    1.1.2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分支學科及其基本特徵
    1.1.3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1.2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1.2.1  綜合自然地理知識的積累和綜合思想的萌芽(古代地理學時期)
    1.2.2  綜合自然地理學理論的形成(近代地理學時期)
    1.2.3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新趨向(現代地理學時期)
  1.3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的近期發展
    1.3.1  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
    1.3.2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近期發展的主要方面
第2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1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認識的演進
    2.1.1  自然綜合體學說階段
    2.1.2  地理系統學說階段
    2.1.3  耗散結構理論階段
  2.2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空間結構
    2.2.1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環境因素
    2.2.2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2.2.3  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2.3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
    2.3.1  大氣循環
    2.3.2  水分循環
    2.3.3  地質循環
    2.3.4  生物循環
  2.4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能量基礎與能量轉化
    2.4.1  自然地理環境的能量基礎
    2.4.2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能量循環和轉化
    2.4.3  自然地理環境能量轉換的功能
  2.5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演化
    2.5.1  古代自然地理環境的一般發展過程
    2.5.2  新生代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趨勢
    2.5.3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規律
    2.5.4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節律性
  2.6  景觀生態建設原理
    2.6.1  景觀概念的發展
    2.6.2  生態研究—地理學的傳統和發展
    2.6.3  生態系統——地表的特殊耗散結構
第3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1  地域分異規律的認識與發展
  3.2  地域分異概述
    3.2.1  地域分異的概念及分異因素
    3.2.2  地域分異的規模
  3.3  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
    3.3.1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3.3.2  非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3.4  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4.1  全球性的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熱力分帶性
    3.4.2  大陸的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4.3  大洋的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5  非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5.1  大尺度的非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5.2  中尺度的非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5.3  小尺度的非緯度地帶性地域分異
  3.6  垂直帶性分異、高原地帶性分異和三維地帶性分異
    3.6.1  垂直帶性分異
    3.6.2  高原地帶性分異
    3.6.3  三維地帶性分異
  3.7  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係
    3.7.1  大陸水平地帶的平面結構
    3.7.2  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係
    3.7.3  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研究的實踐意義
第4章  綜合自然區劃
  4.1  綜合自然區劃及其發展
    4.1.1  區劃的概念和類型
    4.1.2  國外綜合自然區劃的發展
    4.1.3  國內綜合自然區劃的發展
  4.2  綜合自然區劃的原則與方法
    4.2.1  綜合自然區劃的原則
    4.2.2  綜合自然區劃的方法
    4.2.3  綜合自然區劃原則與區劃方法的關係
  4.3  綜合自然區劃單位的等級系統
    4.3.1  雙列區劃單位等級系統
    4.3.2  單列區劃單位等級系統
  4.4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簡評
第5章  土地分級與分類
  5.1  土地的概念和土地科學
    5.1.1  土地的概念
    5.1.2  土地科學
  5.2  土地分級與基本土地分級單位
    5.2.1  土地分級概述
    5.2.2  基本土地分級單位的識別
    5.2.3  土地分級的過渡性單位
  5.3  土地分類與土地類型
    5.3.1  土地分類的基本問題
    5.3.2  相的分類
    5.3.3  限區的分類
    5.3.4  地方的分類
  5.4  土地結構
    5.4.1  土地結構的概念
    5.4.2  土地要素的組成結構
    5.4.3  土地演替結構
    5.4.4  土地空間組合結構
    5.4.5  土地結構研究的應用
  5.5  土地類型調查和製圖方法
第6章  土地評價
  6.1  土地評價概述
    6.1.1  土地評價的概念
    6.1.2  土地評價的目的和任務

    6.1.3  土地評價的原則
    6.1.4  土地評價的類型
  6.2  土地評價研究進展
    6.2.1  國外土地評價研究
    6.2.2  國內土地評價研究
    6.2.3  土地評價研究發展趨勢
  6.3  土地潛力評價
    6.3.1  土地潛力評價的概念
    6.3.2  美國農業部的土地潛力等級系統
    6.3.3  我國的土地潛力評價系統
    6.3.4  土地生產潛力評價模型
  6.4  土地適宜性評價
    6.4.1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概念
    6.4.2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依據
    6.4.3  土地適宜性評價系統
    6.4.4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系統
    6.4.5  中國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系統
  6.5  土地生態評價
    6.5.1  土地生態系統與土地生態評價
    6.5.2  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6.5.3  土地生態系統安全評價
    6.5.4  土地生態承載力評價
  6.6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6.6.1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概述
    6.6.2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6.6.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內容
    6.6.4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
第7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7.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的意義
  7.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基本概念
    7.2.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含義
    7.2.2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相互關係
    7.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研究動向
    7.2.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的主要問題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研究方法
    7.3.1  實地觀測法
    7.3.2  歷史地理法
    7.3.3  遙感研究方法
    7.3.4  模型方法
    7.3.5  常用的模型研究方法
  7.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因子
  7.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效應
    7.5.1  對氣候的影響
    7.5.2  土壤環境效應
    7.5.3  水環境效應
    7.5.4  生態效應
  7.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對人地系統的影響及其調控
    7.6.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對人地系統的作用
    7.6.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中的人地關係調控
    7.6.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展望

第8章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
  8.1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8.1.1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作用
    8.1.2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限製作用
    8.1.3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8.2  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8.2.1  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
    8.2.2  人類對地貌的影響
    8.2.3  人類對土壤的影響
    8.2.4  人類對大氣圈和氣候的影響
    8.2.5  人類對水圈的影響
  8.3  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
    8.3.1  人與自然的原始共生階段(原始文明階段)
    8.3.2  人類順應自然的農業文明階段
    8.3.3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業化階段
    8.3.4  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8.4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8.4.1  人類與自然地理系統的對立統一關係
    8.4.2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協調發展
    8.4.3  實現人地協調,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8.4.4  全球變化研究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
第9章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應用研究
  9.1  綜合自然地理學服務農業生產的應用研究
    9.1.1  綜合自然區劃在農業區劃與規劃上的應用
    9.1.2  土地系統研究在農業上的應用
  9.2  區域開發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