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研究叢書

  • 作者:尹紅群|責編:崔安慧//李陽|總主編:吳家慶
  • 出版社:湖南師大
  • ISBN:9787564828936
  • 出版日期:2017/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9
人民幣:RMB 5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共十個專題,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兩大曆史任務開篇,闡述了其由來、內涵、關係及民族意識覺醒對其的影響。接著介紹了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包括農民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嘗試及失敗原因。之後講述了辛亥革命、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革命新道路探索、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社會主義改造等重要歷史階段。最後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發展,涵蓋早期探索、開創歷程、兩個歷史時期關係及民族復興夢想。本書以專題形式系統梳理中國近現代史,有助於深入理解各階段歷史的內在邏輯和重要意義,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參考。

作者介紹
尹紅群|責編:崔安慧//李陽|總主編:吳家慶

目錄
專題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兩大曆史任務
  一、「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與兩大曆史任務的由來
    (一)西方崛起,中國趨衰
    (二)資本   帝國主義侵略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總根源
  二、兩大曆史任務的內涵及其關係
    (一)兩大曆史任務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體現
    (二)兩大曆史任務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回答
    (三)兩大曆史任務的關係
    (四)誰來完成兩大曆史任務:階級分析
  三、從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看兩大曆史任務
    (一)地主階級經世派:「睜眼看世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資產階級的民族意識
專題二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農民階級走向傳統老路
    (一)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二)太平天國運動的興亡
    (三)太平天國運動的方案
    (四)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二、洋務運動邁出近代化第一步
    (一)從曾國藩的學問到「中體西用」
    (二)洋務運動的興起
    (三)洋務運動的歷史影響
    (四)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戊戌維新走資產階級政治改良道路
    (一)歷史背景
    (二)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活動
    (三)百日維新
    (四)戊戌政變
    (五)戊戌維新的歷史意義
    (六)戊戌維新失敗的原因
  四、「平均主義」、「中體西用」、「君權變法」不能救中國
    (一)太平天國的絕對「平均主義」理想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是以新衛舊
    (三)「君權變法」的改良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專題三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一、走革命之路
    (一)爆發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二)孫中山高舉三民主義旗幟
    (三)革命的高潮——武昌起義
  二、建共和之國
    (一)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三)辛亥革命引起近代中國的歷史性巨大變化
  三、共和夢碎
    (一)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
    (二)袁世凱稱帝
    (三)辛亥革命失敗原因探討
專題四 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一、先進知識分子認同馬克思主義的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社會需求
    (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之夢的破滅
    (三)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範例
  二、先進知識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途徑
    (一)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接受馬克思主義
    (二)在五四運動的洪流中傳播馬克思主義
    (三)在與其他社會思潮的論戰中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四)在與工人群眾的結合中認同馬克思主義
專題五 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
    (一)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進一步傳播
    (三)五四運動促進了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合
    (四)中國革命需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特點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
  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創了革命新局面
    (一)工人運動的新局面
    (二)農民運動的新局面
    (三)國共合作的新局面
    (四)北伐戰爭的新局面
專題六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一、國民黨全國政權性質的變化
    (一)實行一黨專政的軍事獨裁統治
    (二)大肆發展官僚資本經濟
  二、中國共產黨對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開展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起義
    (二)毛澤東「引兵井岡」
    (三)中國共產黨和軍隊其他領導人的探索
  三、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與實踐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新道路的理論與實踐
    (二)在挫折中檢驗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正確性
    (三)其他時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豐富
  四、中國革命新道路探索的歷史啟示
專題七 中華民族十四年的抗日戰爭
  一、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策源地
    (一)日本侵華的「大陸政策」
    (二)日本侵華的特點是「蠶食」與「突襲」相結合
    (三)十四年抗日戰爭
  二、全民族抗戰中的統一戰線和兩個戰場戰略格局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二)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
  三、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旗幟
    (二)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
    (三)中國共產黨積極組織與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四)敵後戰場逐漸發展成為抗擊日軍的主要戰場
    (五)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
  四、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看待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二)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專題八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
  一、三種力量與三條道路
    (一)國民黨:維持並強化一黨專政與獨裁統治
    (二)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建國之路
    (三)民主黨派:第三條道路
  二、民心向背:決定國共兩黨命運的關鍵
    (一)「失民心」:國民黨政權崩潰的總根源
    (二)「得民心」:共產黨取得政權的法理與倫理基礎
專題九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一、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構想
    (一)過渡的必要性
    (二)新中國的起步
    (三)總路線的提出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現實條件
    (一)國內條件
    (二)國際環境
  三、社會主義改造的實現途徑
    (一)工業建設的大規模展開
    (二)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專題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發展
  一、建設社會主義的早期探索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原則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三)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方針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一)歷史的偉大轉折
    (二)改革開放的展開
    (三)鄧小平南方談話
    (四)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互關係
    (一)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二)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三)兩個時期既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
  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一)復興之路
    (二)三大貢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