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簡要論述了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信息科學、交叉學科以及技術領域與熱點方向研究的內涵特徵和發展規律。重點闡述了生態系統特徵及其耦合關係,景觀格局及生態過程,生態規劃與生態工程,地理環境與風險管理等問題;分析了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以及氣候評估與產業發展的關係;探索了地理信息科學、生態信息科學以及環境信息科學的學科地位、理論體系與應用領域;研究了流域生態水文、城市生態資產、「一帶一路」資源環境、區域二氧化碳減排、荒漠環境修復等重大科學問題,拓展了遙感與GIS技術、信息圖譜技術、低碳信息管理技術、數字製圖技術、生態安全及脆弱性評估預警技術、環境物聯網技術(EIOT)以及BGC過程、生態補償、水碳足跡、生態產品等研究熱點。本書基於作者40年的國內外科學研究、科學考察、社會服務以及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等研學歷程,以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諸多研究領域原始性創新與集成性創新的進展。
本書可供生態學、地理學、環境學、信息科學以及遙感與GIS等專業的研究生學習借鑒,亦可供上述領域的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及科研工作者參考。
作者介紹
王讓會|責編:王騰飛
王讓會,農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0年)及中央直接聯繫的高級專家(2004年),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高訪學者。主持或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以及國際合作等多種類型研究項目,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獲得國內外專利及軟體著作權20余件,代表性著作有《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遙感與GIS的理論與實踐》《環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二氧化碳減排林水土耦合關係及生態安全研究》等。曾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工作20年,現任江蘇省科協智庫專家,金壇國家氣象觀象台科技委員會委員,兼任多個國家級及省級學會副理事長、理事(委員)等。目前主要從事資源環境效應評價、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生態氣象、地理信息圖譜等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篇 科學研究
第1章 生態學研究
1.1 生態學研究背景
1.2 生態系統生態學
1.3 景觀生態學
1.4 生態規劃學
1.5 生態工程學
第2章 環境科學研究
2.1 環境科學研究背景
2.2 環境危機管理
第3章 地理學研究
3.1 地理學研究背景
3.2 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
3.3 氣候變化的評估研究
第4章 信息科學研究
4.1 信息科學研究背景
4.2 地理信息科學
4.3 生態信息科學
4.4 環境信息科學
第2篇 融合發展
第5章 交叉學科研究
5.1 交叉學科研究背景
5.2 生態水文與區域地理
5.3 低碳發展與生態安全
5.4 資源環境效應與生態環境修復
5.5 綠洲體系建設與荒漠資源利用
第6章 技術領域研究
6.1 RS技術與GIS技術
6.2 數字製圖技術
6.3 生態環境技術
6.4 信息分析技術
6.5 信息管理技術
第7章 多學科綜合研究
7.1 LUCC及其功能研究
7.2 BGC過程研究
7.3 再生資源遙感研究
7.4 環境及災害評價研究
7.5 生態補償研究
7.6 生態產品及ECP研究
7.7 GNSS及北斗研究
7.8 碳排放足跡研究
第3篇 實踐探索
第8章 科學考察
8.1 資源及生態考察
8.2 環境與地理考察
8.3 產業與發展考察
8.4 相關綜合性考察
參考文獻
附錄1:科教活動
附1.1 重大科技活動
附1.2 人才培養
附1.3 學科建設
附1.4 社會服務
附1.5 國際合作
附1.6 其他活動
附錄2:學術論文統計
附錄3:照片拍攝者
附錄4:學生名錄
附錄5: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