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規劃與管理(住房城鄉建設部土建類學科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專業特色教材)

  • 作者:編者:韓鋒//徐青|責編:楊琪//楊虹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
  • ISBN:9787112270545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1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的編寫重點不在於國家公園和保護地管理與規劃的具體步驟和程序,而是更側重國家公園和保護地的發展歷史、價值觀演變、分類體系、規劃與管理目標、焦點矛盾及解決框架,以及具有國際代表性的國家保護地體系、管理系統、結構特點及經驗教訓。希望以此明晰自然保護價值觀轉變與國際前沿演變之間的關係,以及各國保護地體系及其規劃與管理的多元性,進而在保護地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增強中國環境哲學和環境倫理的主體性自覺,弘揚中華民族自然保護的文化特色,促進自然保護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介紹
編者:韓鋒//徐青|責編:楊琪//楊虹

目錄
上篇  基礎概論篇
  第1章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概論
    1.1  保護地起源
    1.2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發展歷史
    1.3  IUCN保護地定義與分類體系
      1.3.1  IUCN保護地定義
      1.3.2  IUCN保護地分類體系
      1.3.3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的區別
      1.3.4  IUCN保護地分類體系特徵與適應性
      1.3.5  第V類保護地的重要意義
    1.4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的多重功能
  第2章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
    2.1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目標
    2.2 IUCN保護地規劃體系
      2.2.1  國家保護地體系規劃(National System Planning)
      2.2.2  保護地管理規劃(Management Planning)
    2.3  國家公園規劃體系
    2.4  國家公園總體管理規劃(General Management Plan)
      2.4.1  總體管理規劃目標
      2.4.2  總體管理規劃步驟
      2.4.3  總體管理規劃內容
    2.5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規劃理念的改變
  第3章  國家公園與保護地風景遊憩規劃
    3.1  風景遊憩與保護地體系
    3.2  遊憩機會序列
      3.2.1  遊憩機會序列理論
      3.2.2  遊憩機會序列的運用
      3.2.3  遊憩機會序列與經營目標管理改變的實例
      3.2.4  遊憩機會序列的意義
    3.3  風景遊憩容量管理——可接受的改變限度
      3.3.1  傳統容量管理的困境
      3.3.2  可接受的改變限度理論
      3.3.3  可接受的改變限度規劃程序
      3.3.4  風景遊憩容量構架
    3.4  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護
      3.4.1  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護理論
      3.4.2  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護規劃步驟
      3.4.3  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護應用
    3.5  遊憩活動的生態影響管理
      3.5.1  生態管理
      3.5.2  荒野保護地的生態威脅
      3.5.3  遊憩活動對生態屬性的影響
      3.5.4  遊憩踩踏對植物的生態影響
      3.5.5  遊憩活動的生態影響管理
下篇  實踐應用篇
  第4章  中國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與規劃體系
    4.1  中國的自然保護事業發展歷程
      4.1.1  發展階段及概況
      4.1.2  管理體制與體系
      4.1.3  法制建設

      4.1.4  規劃體系
    4.2  保護地管理體制與體系改革
      4.2.1  定義與分類體系
      4.2.2  保護地管理體制改革
      4.2.3  保護地體系優化整合
    4.3  管理與規劃前沿
  第5章  美國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與規劃體系
    5.1  管理體系層級
    5.2  分系統與保護類別
    5.3  聯邦層面四大管理分系統
      5.3.1  國家森林署(USFS-NFS)
      5.3.2  土地管理局(BLM)
      5.3.3  魚和野生生物署(FWS-NWRS)
      5.3.4  國家公園管理局(NPS)
    5.4  聯邦土地管理特別體系
      5.4.1  國家荒野地保護體系(NWPS)
      5.4.2  國家荒野型和風景型河流系統(National Wild and Scenic Rivers System, NWSRS)
      5.4.3  國家步道系統(NTS
    5.5  其他層面的保護地
      5.5.1  州層面保護地
      5.5.2  地方層面保護地
      5.5.3  私人層面保護地
    5.6  國家公園規劃體系
      5.6.1  發展階段
      5.6.2  規劃依據
      5.6.3  規劃體系現狀
      5.6.4  規劃體系調整新動向
    5.7  經驗與教訓
      5.7.1  科學與經驗支撐下的龐大體系
      5.7.2  多系統並行,跨部門協作
      5.7.3  荒野地保護的特色與弊端
  第6章  南非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體系
    6.1  體系發展與基本框架
    6.2  三層級管理系統
      6.2.1  國家級系統(National Level System)
      6.2.2  省/地區級系統(Provincial Level System)
      6.2.3  地方性保護地系統
    6.3  與國際保護網路的關聯
      6.3.1  作為國際自然保護機構和國際項目成員國
      6.3.2  與IUCN體系的對接
    6.4  法律及政策保障
    6.5  體系特點
      6.5.1  結構層次清晰、有法可依
      6.5.2  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並重
      6.5.3  注重國際、國內多方合作
    6.6  經驗與教訓
      6.6.1  社區參與管理
      6.6.2  跨界保護管理
      6.6.3  旅遊、私營企業與保護地合作
      6.6.4  荒野地管理模式的教訓

  第7章  英國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體系
    7.1  體系發展階段
    7.2  分類與管理
      7.2.1  分類方法、類別及管理目標
      7.2.2  類別體系層級構建方式
      7.2.3  與IUCN體系類別的對應
    7.3  管理機構
      7.3.1  國際層面
      7.3.2  歐洲層面
      7.3.3  英國國家層面
      7.3.4  成員國級別
      7.3.5  非部門公共機構(Non 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NDPB)
      7.3.6  地方政府
      7.3.7  非政府組織
    7.4  類別與管理機構對應關係及特點
    7.5  土地管理制度及重要法律
      7.5.1  土地管理制度
      7.5.2  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7.5.3  整合保護地與地方土地利用
      7.5.4  重要的保護法律
    7.6  體系特點
      7.6.1  清晰、堅實的法律基礎
      7.6.2  整體發達、內部發展不均衡
      7.6.3  生物多樣性與景觀保護並重
      7.6.4  不斷調整完善
    7.7  經驗與教訓
      7.7.1  重視鄉村景觀保護
      7.7.2  重視文化景觀保護
      7.7.3  推進建立地方保護地體系
      7.7.4  拓寬保護區資金來源
  第8章  澳大利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管理體系
    8.1  體系發展歷史
    8.2  管理機構
      8.2.1  聯邦政府保護地管理機構
      8.2.2  州、領地政府保護地管理
      8.2.3  非政府組織和私人組織
    8.3  管理類別
    8.4  與IUCN體系的對接
    8.5  體系特點
      8.5.1  多層次的管理機構
      8.5.2  多類型保護實體
      8.5.3  管理法制化
      8.5.4  社區參與共管
      8.5.5  原住民保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