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是譚啟龍回憶錄,書稿分15章:1—6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經歷,在湘鄂邊界鬧革命,在華中敵後戰鬥,參與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等;7—13章記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歷,包括在浙江、山東、福建工作經歷;14—15章,記述了在青海和四川的工作經歷。這部回憶錄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譚啟龍同志一生勤謹工作的記錄,也為後世留下了一份關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時期的史料。
作者介紹
譚啟龍|責編:李楊
譚啟龍(1913年1月-2003年1月22日),男,漢族,江西永新人,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曾用名胡志萍。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四川省委原第一書記。2003年1月22日,譚啟龍同志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90歲。
目錄
第一章 苦難的童年
生於貧窮農家
幼年喪父,母子相依為命
慈母慘死,寒霜單打「獨根苗」
賀星秀家的放牛娃
第二章 湘贛邊界鬧革命
加入共青團
在天龍山軍事根據地
開創永新縣少先隊工作
參加第九次攻打吉安
湘贛省少先隊
在肅反運動中
中央蘇區的一年
參加八縣貧農團代表大會
第三章 湘鄂贛蘇區紅旗不倒
奔赴湘鄂贛蘇區
「六、七月事變」
鼎盛時期
麥市突圍
最艱苦的歲月
三界尖會師
第四章 戰鬥在華中敵後
在東南分局
贛東北特委
蘇皖特委
蘇皖區黨委
皖南特委
兩度在上海
第五章 創建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
接受新任務
南渡三北
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的建立
堅持三北,挺進四明
第一次反頑自衛戰
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在浙東的成功運用
率部再進四明和三北,各地進行反「清鄉」鬥爭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的成立和第二次反頑自衛戰
浙東首屆軍政幹部會議和準備配合盟軍反攻
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
蘇浙軍區的成立和富春江會師
討田反頑戰和張俊升起義
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各界臨時代表大會的召開
根據地的財經工作
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工作
全面反攻和奉命北撤
第六章 轉戰蘇魯豫皖
漣水整編
莒南休整
兗州討逆
華豐受降
百日練兵
戰鬥在膠濟、台棗線上
參加宿北戰役
在魯南運動戰的日子里
李仙洲集團的覆滅
膠濟路整訓
鏖戰孟良崮
魯南突圍
挺進豫皖蘇
濮陽新式整軍運動
先遣縱隊深入敵後
率幹部南下接管浙江
第七章 重返浙江的五年
勝利會師,加強團結
接管城市,建設「天堂」
工作重心暫時從城市轉向農村
完成土地改革
疏導工農業產品,貨暢其流
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來杭的教益
第八章 受命北上再赴山東
初到山東
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山東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黨的八大前後
到臨沂調查研究
第九章 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從整風到反右派鬥爭
救災和整社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上)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下)
八屆六中全會與對「左」傾錯誤的初步糾正
三去魯西南
廬山會議前後
在青島、北京養病的日子里
第十章 主持山東全面工作
生產救災和整風整社
廣州會議和調查研究
糾「左」與山東國民經濟的初步調整
七千人大會與山東國民經濟的繼續調整
從北戴河會議到八屆十中全會
組織和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改造自然,發展生產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初期
波瀾初起
歷盡磨難
重見天日
接受「再教育」
恢復工作
第十二章 來去匆匆話福建
新的心情,新的探索
著力抓的幾件事情
告別福建
第十三章 緊急奉調 三進浙江
批林整風——初步糾正「左」傾錯誤
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
風雲突變——「四人幫」直接插手浙江
批林批孔——局勢重新混亂
抓整頓、批派性——短暫的平穩期
幽禁歲月——在北京的日子里
第十四章 青海——祖國可愛的地方
初到青海,百業待興
撥亂反正,深入開展揭批查鬥爭
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
調查研究,統一對青海經濟建設的認識
實事求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立足青海,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
開發海西,柴達木盆地經濟得到初步發展
第十五章 四川——最後的工作崗位
調查研究,了解情況
推行家庭承包,搞活農村經濟
堅定地走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子
在調整和改革中抓整個經濟的發展
戰勝特大洪災和洪災后的反思
注意做好民族地區的工作
關於精神文明建設
正確對待個人進退,搞好新老合作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