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合奏的力量(高職院校課程育人的價值生成與實踐行動)

  • 作者:陳潔瑾|責編:劉慶楚
  • 出版社:東南大學
  • ISBN:9787576612806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77
人民幣:RMB 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高校思政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學校方面能夠做到統籌兼顧,對於協同育人正確認知,才能夠借助教師的力量,完成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協同育人工作的順利實施。本書內容主要包含:高職院校的教育使命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演變,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課程育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的價值旨歸,立體式貫通:從學科德育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目標願景與生成路徑,」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構建「矩陣式」課程育人共同體,同頻共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經典案例:「思政+專業」雙向互動中的教學等。

作者介紹
陳潔瑾|責編:劉慶楚
    陳潔瑾,女,1981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後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主持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項、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1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國家職業教育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思政」子庫負責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主要成員,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中國高校科技》《無錫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

目錄
第一章  高職院校的教育使命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演變
  第一節  高職教育的時代使命:從實用型人才到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21世紀初至2011年:以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2012年至今: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第二節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演變
    20世紀80年代: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20世紀90年代:培養「四個統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21世紀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個新一代」
    2012年至今:培養堅定「四個自信」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二章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一節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設置的歷史沿革
    從「53方案」到「64方案」:專科層次「思政課程」課程群建設的初步探索和曲折發展
    從「78方案」到「05方案」: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課程群建設的逐步成熟與改革創新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課程群建設
  第二節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全景式理解
    各類課程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呼之欲出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的本質屬性
    「課程思政」落地生根:從學術探討到國家政策
    「課程思政」的實質:一種課程觀
第三章  課程育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的價值旨歸
  第一節  課程育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在統一
    鑄魂育人:課程的終極價值追求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育人層面的內在統一性
  第二節  高職教育「價值引導」功能的複位
    教育的本質:知識傳遞+價值引導
    課程育人:高職教育「價值引導」功能的複位
第四章  立體式貫通:從學科德育到課程思政
  第一節  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趨勢中理解「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節  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從學科德育到課程思政
    從學科德育發展成果中遷移課程思政建設方略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的學科德育體系設計邏輯
    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從學科德育到課程思政
第五章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目標願景與生成路徑
  第一節  高職教育變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
    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帶來的三大變革
    高職教育的鑄魂育人使命:培養「完整的人」
    高職院校的學生特徵:共性與個性並存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理路
  第二節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目標與路徑
    提取核心素養:目標取向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願景
    挖掘類別特徵:精細化分類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
    關注創設生成:過程取向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範式
  第三節  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
    產教融合:高職教育的鮮明特徵
    企業必然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參與者」

第六章  「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構建「矩陣式」課程育人共同體
  第一節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論基礎
    協同學理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可以實現「1+1>2」效應
    教育生態學理論: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中需要實現健康互動
  第二節  構建高職院校「課程育人」共同體
    高職院校「課程育人」共同體的基本特徵
    超越思政課程:高職院校「課程育人」共同體的生成
    構建「矩陣式」的課程育人共同體
第七章  同頻共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第一節  頂層設計的政策支持系統
    發揮高職院校黨委的「戰略指揮」功能
    發揮高職院校教務處的「戰術引領」功能
    發揮高職院校二級教學單位的「戰鬥攻堅」功能
  第二節  德才兼備的教師支持系統
    理念支持:全體教師要強化課程育人意識
    能力支持:全體教師要錘煉課程育人能力
    師德支持:全體教師要提升個人師德修養
  第三節  培根鑄魂的教材支持系統
    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站穩「中國立場」
    紮根中國大地,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要求,闡釋「中國經驗」
    傳承文化基因,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打上「中國烙印」
    堅持「五育」並舉,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適應「中國速度」
    引領價值選擇,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擦亮「中國底色」
    需要博採眾長,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淀和創新成果,展現「中國智慧」
  第四節  多維立體的評價支持系統
    價值理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的應然指向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的關鍵要素分析
    全景觀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四維評價體系構建
  第五節  生動鮮活的實踐資源支持系統
    校地合作,挖掘地方精神文化資源
    校企聯動,挖掘優秀行業企業資源
    自我沉澱,建設校本化的實踐資源
  第六節  開放多樣的數字生態支持系統
    數字化組織:跨界融合的虛擬教研室
    數字化平台:基於知識圖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素材資源庫建設
    數字化場景:虛擬模擬與增強現實實踐場景的應用
第八章  經典案例:「思政+專業」雙向奔赴中的教學改革
  第一節  「奔跑」中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
  第二節  分眾化:「思政明線+專業暗線」的思政課程教學設計
    案例1:解青春之惑叩問人生基本問題
    案例2:讓中國精神照亮逐夢征程
    案例3:尋青春意義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第三節  情感化:「專業明線+思政暗線」的專業課程教學設計
    案例1:關稅業務的「前世今生」
    案例2:神奇的「摩爾斯碼」
    案例3:點燃創新的火花:小吸管窺探大世界
    案例4:解密網路攻擊技術守護網路空間安全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