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普惠行動(全方位規劃與實戰指南)

  • 作者:編者:張燕龍//馬文婷//楊向民//容莉|責編:陳蕾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73448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9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碳普惠行動:全方位規劃與實戰指南》一書,旨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創新思路與實踐路徑。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碳普惠機制的理論基礎、政策支持、標準制定及未來規劃,同時結合豐富的實踐案例,展示了碳普惠在推動個人、小微企業及社區減排方面的巨大潛力。
    本書共分3篇,第1篇理論篇,主要包括碳普惠基礎知識、碳普惠政策支持、碳普惠標準制定、碳普惠發展問題與對策、碳普惠長遠規劃;第2篇實踐篇,包括碳普惠操作模式、碳普惠實施路徑、碳普惠應用場景;第3篇案例篇,包含5個經典案例。
    本書適合政府決策者、企業管理人員、環保組織工作者、科研人員及廣大公眾閱讀。政府可從中獲取政策制定與優化的靈感,企業能學習如何融入碳普惠體系以提升競爭力,環保組織能發現新的動員策略,科研人員可深化相關領域研究,公眾則能通過了解碳普惠的具體操作與應用場景,積极參与到減排行動中來。希望通過本書,各界讀者能夠攜手並進,共同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作者介紹
編者:張燕龍//馬文婷//楊向民//容莉|責編:陳蕾

目錄
第1篇  理論篇
  第1章  碳普惠基礎知識
    1.1  碳普惠的定義與背景
      1.1.1  起源與背景
      1.1.2  提出與發展
    1.2  碳普惠的核心邏輯
      1.2.1  消費端碳排放管控
      1.2.2  數字化技術應用
      1.2.3  正向激勵機制
    1.3  碳普惠的價值
      1.3.1  環境保護與碳減排價值
      1.3.2  社會價值
      1.3.3  經濟價值
      1.3.4  文化價值
    1.4  碳普惠與「雙碳」目標的關係
      1.4.1  碳普惠體現「雙碳」目標的綠色低碳發展要求
      1.4.2  碳普惠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1.4.3  碳普惠促進「兩山」理念的轉化實施
      1.4.4  碳普惠與「雙碳」目標相互促進
      相關鏈接  什麼是「雙碳」目標
  第2章  碳普惠政策支持
    2.1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2.1.1  完善碳普惠機制頂層設計
      2.1.2  推動碳普惠機制與綠色金融融合
      2.1.3  加強碳普惠機制的市場化運作
      2.1.4  推動碳普惠機制與數字化技術融合
      2.1.5  加強碳普惠機制的宣傳和教育
      2.1.6  推動碳普惠機制跨區域發展
      相關鏈接  國家層面發布的碳普惠政策文件一覽表
    2.2  地方層面的政策支持
      2.2.1  制定碳普惠政策
      2.2.2  搭建碳普惠平台
      2.2.3  推廣碳普惠應用
      2.2.4  建立激勵機制
      2.2.5  加強宣傳與推廣
      2.2.6  推動碳普惠與綠色金融融合
      相關鏈接  地方層面發布的碳普惠政策文件一覽表
  第3章  碳普惠標準制定
    3.1  碳普惠團體標準
      3.1.1  碳普惠團體標準的意義
      3.1.2  碳普惠團體標準的主要內容
      3.1.3  碳普惠團體標準的發布情況
    3.2  碳普惠地方標準
      3.2.1  碳普惠地方標準的意義
      3.2.2  碳普惠地方標準的主要內容
      3.2.3  碳普惠地方標準的實施
  第4章  碳普惠發展問題與對策
    4.1  碳普惠發展存在的問題
      4.1.1  缺乏統一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標準
      4.1.2  平台重複建設,碳積分重複計算

      4.1.3  數據採集困難,非量化綠色行為數據難以分析
      4.1.4  用戶碳積分激勵消納場景單一,碳減排量無法進入交易市場
      4.1.5  公眾對碳普惠的認知度不高,參與度低
      4.1.6  平台使用成本高、用戶活躍程度低
    4.2  應對的策略
      4.2.1  制定碳普惠頂層政策
      4.2.2  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
      4.2.3  加快開發碳普惠方法學和低碳場景
      4.2.4  完善碳普惠激勵機制,開發碳普惠減排交易市場
      4.2.5  鼓勵企業積极參与碳普惠建設
      4.2.6  加強金融機構對碳普惠的支持
      4.2.7  積極融合新技術,探索新模式
  第5章  碳普惠長遠規劃
    5.1  政策推動與法制化建設
      5.1.1  政策推動
      5.1.2  法制化建設
    5.2  技術創新與平台建設
      5.2.1  技術創新
      5.2.2  平台建設
    5.3  市場拓展與交易機制創新
      5.3.1  市場拓展
      5.3.2  交易機制創新
    5.4  社會參與與公眾意識提升
      5.4.1  社會參與
      5.4.2  公眾意識提升
    5.5  長遠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5.5.1  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5.5.2  與國際接軌
第2篇  實踐篇
  第6章  碳普惠操作模式
    6.1  碳普惠體系平台建設與管理
      6.1.1  平台架構設計
      6.1.2  數字技術應用
      6.1.3  減排量核算與簽發流程
    6.2  方法學開發與備案
      6.2.1  方法學開發原則與標準
      相關鏈接  不同類別減排項目的核算方法
      6.2.2  減排項目與場景評估機制
      6.2.3  動態管理與評審流程
    6.3  碳普惠減排量交易與消納
      6.3.1  減排量交易
      6.3.2  減排量消納
  第7章  碳普惠實施路徑
    7.1  個人減排場景開發與接入
      7.1.1  個人低碳行為識別與量化
      7.1.2  個人碳賬戶體系建立
      7.1.3  減排場景申報與評估
    7.2  企業與社區減排項目支持
      7.2.1  企業節能改造與低碳管理
      相關鏈接  製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試行)(節選)

      7.2.2  社區低碳生活倡導與實踐
      相關鏈接  政府大力推動以舊家電換節能家電
      7.2.3  項目減排量開發與交易
    7.3  社會動員與公眾參與
      7.3.1  公眾教育與意識提升
      7.3.2  多元化激勵機制
      相關鏈接  多元化激勵機制的綜合運用
      7.3.3  社會監督與反饋機制
  第8章  碳普惠應用場景
    8.1  低碳消費
      8.1.1  綠色消費
      8.1.2  購買綠色標籤商品
      8.1.3  二手交易
      相關鏈接  碳普惠平台如何保證二手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8.1.4  領取電子發票
    8.2  低碳飲食
      8.2.1  光碟行動
      8.2.2  點小份菜
      8.2.3  自帶水杯
      8.2.4  拒絕一次性餐具
    8.3  低碳居住
      8.3.1  垃圾分類
      8.3.2  衣物回收
      8.3.3  低碳用電
      8.3.4  節能節約
      相關鏈接  如何讓公眾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8.3.5  戶用光伏
    8.4  低碳出行
      8.4.1  低碳出行的概念
      8.4.2  碳普惠體系下的低碳出行
      8.4.3  低碳出行的具體措施
    8.5  低碳金融
      8.5.1  綠色支付
      8.5.2  綠色信貸
      8.5.3  申請電子卡
      8.5.4  電子賬單
      相關鏈接  電子賬單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8.5.5  在線繳費
    8.6  低碳辦公
      8.6.1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