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研究

  • 作者:張河清|責編:廖志芬
  • 出版社:廣東人民
  • ISBN:9787218184593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4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南粵古驛道是廣東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是廣東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是集中展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國家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南粵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可為南粵古驛道遺產廊道的開發、文化景觀資源利用、區域經濟效益的發揮提供理論依據;對發揮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的多元要素集聚效應,推動古驛道沿線區域經濟和文化、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立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背景,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出發,研究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問題。主要內容如下:
    本研究應用田野調查法、內容分析法、文獻資料研究法、話語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綜合應用遺產廊道理論、產業融合理論、協同效應理論、內生髮展理論、制度嵌入性理論和地方營造理論等理論,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對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時代背景、政策背景、歷史源流與空間演變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本研究從國內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出發,論述了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總體思路、目標與原則;提出謀划並推進南粵古驛道申遺、明確了數字賦能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路徑;構建了南粵古驛道遺產價值共建共享機制、釐清了南粵古驛道線性遺產的文化治理體系、治理效能、治理模式及南粵古驛道空間生產與文化治理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以南粵古驛道典型案例地的田野調研數據和在地實踐為依托,從「古驛道+」的理念闡釋及在地實踐、文旅融合的理念闡釋及推廣實效等角度,提煉了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主要實踐路徑。為南粵古驛道遺產廊道的保護開發、沿線文化景觀資源利用、促進鄉村振興等提供了實踐指南。
    本研究立足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時代內涵,從線性文化遺產的輻射帶動、有為政府的權威話語推動、多元產業融合帶動內生髮展、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及疏堵結合的柔性治理等方面總結了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主要模式。為發揮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的多元要素集聚效應,推動古驛道沿線各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應用借鑒。

作者介紹
張河清|責編:廖志芬
    張河清,廣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旅遊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廣東旅遊競爭力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旅遊管理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負責人、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組織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主持完成地方政府和文旅企業委託的旅遊規劃策劃項目100多項;在《旅遊學刊》、《經濟地理》、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5部;獲省部級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獎4項,其他教學科研獎勵40多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時代背景
    政策背景
    實踐探索
  第二節  南粵古驛道的歷史源流與空間演變
    南粵古驛道的歷史源流
    南粵古驛道的分類和特點
  第三節  研究意義
    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社會價值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田野調查法
    內容分析法
    文獻資料研究法
    話語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國內外研究概況
  第一節  理論基礎
    概念界定
    遺產廊道理論
    產業融合理論
    協同效應理論
    內生髮展理論
    制度嵌入性理論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概況
    線性文化遺產研究概況
    南粵古驛道研究概況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
第三章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國內外理論與實踐前沿分析
    遺產話語體系的演變
    線性文化遺產的本體保護
    線性文化遺產周邊環境需要全面協調
    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闡釋需要宏大視角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需要多元支撐
  第二節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構建
    構建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的思路
    構建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的目標與原則
    構建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廊道的總體思路
  第三節  謀划並推進南粵古驛道申遺
    謀划申遺類型
    推進申遺行動
  第四節  數字賦能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
    數字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內容
    數字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路徑
  第五節  南粵古驛道遺產價值共建共享機制
    遺產話語對南粵古驛道遺產價值共建共享機制的影響
    遺產話語視角下南粵古驛道遺產價值共建共享機制的形成路徑

  第六節  南粵古驛道線性遺產的文化治理
    治理主體界定
    治理歷程回顧
    治理技術體系
    文化治理效能
    文化治理模式
    空間生產與文化治理的互動
第四章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實踐路徑
  第一節  「古驛道+」的實踐探索
    理念闡釋
    在地實踐與路徑創新
  第二節  文旅融合的實踐探索
    理念闡釋
    實踐探索與推廣實效
第五章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模式探索
  第一節  南粵古驛道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時代內涵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善於在歷史中繼承和創新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保持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南粵古驛道保護與利用是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廣東樣板
  第二節  南粵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的主要模式
    線性文化遺產的輻射帶動
    有為政府的權威話語推動
    產業融合帶動內生髮展
    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
    疏堵結合的柔性治理
  第三節  邁向內生成長的南粵古驛道
    充分發揮「古驛道+」的統領作用
    助力鄉村振興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