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侵犯財產罪探究

  • 作者:張開駿|責編:劉強
  • 出版社:上海大學
  • ISBN:9787567151994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64
人民幣:RMB 7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立足我國《刑法》分則第五章「侵犯財產罪」規定,緊密關注財產犯罪實際和刑事實務,突出案例研究,同時採取比較研究方法,參考借鑒國外財產犯罪理論和實務經驗,嘗試構建侵犯財產罪的中國刑法學自主知識體系。
    本書並非像教科書那樣,對侵犯財產罪的所有問題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侵犯財產罪的重點和核心問題,追蹤侵犯財產罪的熱點問題,關注可能不算熱點但在司法實務中存在爭議的問題,以及思考實際存在卻未被認真探討的問題,對一些具體問題展開專題性探究。內容涵蓋侵犯財產罪的若干共性問題和主要罪名。

作者介紹
張開駿|責編:劉強
    張開駿,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比較刑法、刑事政策。現任職于上海大學法學院。已出版專著《共犯從屬性研究》《共犯解釋論》《刑法中生命處分與利益衝突》。在《中國法學》《中外法學》以及日本《比較法雜誌》《日中經濟刑法的比較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哲社項目等科研項目。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財產罪的非法佔有目的
  一、非法佔有目的的國外學說和判例
  二、非法佔有目的的國內見解
  三、利用意思說的提倡
  四、非法佔有目的不需要排除意思
第二章  非法佔有目的之利用意思
  一、利用意思的機能和疑難問題
  二、利用意思的評價具有包容性
  三、財物效用的形式多樣
  四、對財物效用的理解需根植于財物的性質特徵
  五、利用意思所獲取的財物效用的範圍
  六、利用意思所指向的財物對象的範圍
  七、結語:疑難設例的認定結論
第三章  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原因行為
  一、搶劫罪典型案例及問題提出
  二、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原因行為的學說及評析
  三、限定關聯說的提倡
  四、限定關聯說的案例評析及進一步展開
  五、小結
第四章  盜竊物品以勒索錢款
  一、盜竊儀器勒索案和盜車勒索案及認定分歧
  二、盜竊儀器勒索案和盜車勒索案的評析與認定
  三、盜竊車牌勒索案及認定分歧
  四、盜竊車牌勒索案的評析與認定
第五章  偷換商戶支付二維碼侵犯商戶應收款
  一、偷換二維碼案及其爭議點
  二、刑事被害人是商戶
  三、詐騙要求的財產處分不存在
  四、商戶對顧客支付款未建立佔有
  五、侵佔罪的證成
  六、餘論:涉二維碼財產犯罪的多樣性及認定
第六章  侵犯第三方支付賬戶餘額及綁定銀行賬戶資金
  一、涉第三方支付侵財犯罪案件及定性分歧
  二、涉第三方支付侵財犯罪的核心問題和法律焦點
  三、侵犯第三方支付賬戶餘額的定性
  四、侵犯第三方支付賬戶所綁定銀行卡資金的定性
  五、註冊第三方支付賬戶並綁定銀行卡取財的定性
  六、餘論:涉第三方支付其他侵財犯罪的定性
第七章  搶奪罪構成要件及本質特徵
  一、搶奪罪與盜竊罪區分的通說及其缺陷
  二、搶奪罪與盜竊罪區分的新觀點及有力說的提出
  三、有力說緩和解釋立場下的對財物「緊密佔有」
  四、有力說緩和解釋立場下的對物暴力
  五、有力說緩和解釋立場下的搶奪致人傷亡可能性
  六、有力說緩和解釋立場與判決態度的合致性
  七、有力說緩和解釋立場有利於擬制型搶劫罪認定
  八、小結
第八章  聚眾哄搶罪與聚眾「打砸搶」
  一、聚眾哄搶罪的行為本質

  二、聚眾哄搶罪的構成要件
  三、聚眾哄搶罪的刑罰
  四、聚眾哄搶罪與搶奪罪、盜竊罪的關係
  五、聚眾哄搶罪與搶劫罪(含事後搶劫)的關係
  六、聚眾「打砸搶」的體系解釋
第九章  故意毀壞財物罪與損毀財物型尋釁滋事罪
  一、故意毀壞財物案例及問題提出
  二、兩罪的保護法益與成立條件
  三、兩罪中「毀壞」「損毀」和「任意」的理解
  四、兩罪的競合與案例認定
第十章  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
  一、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的提出
  二、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的必要
  三、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的根據
  四、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的適用
  五、親屬身份作為出罪事由的完善
  六、親屬身份影響定罪量刑的研究展望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