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城市與區域韌性(邁向高質量的韌性城市群)

  • 作者:彭翀//林櫻子|責編:孫寓明//劉暢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07106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93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城市群韌性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書作為「城市與區域韌性」多卷本之開篇,以多學科的相關理論與分析技術為支撐,系統論述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群韌性基礎理論、量化評估和應用實踐。首先提出城市群韌性的理論框架與核心理論;然後圍繞城市韌性理論框架,從韌性效率、韌性機制、韌性網路和韌性周期四個方面重點介紹城市群韌性的量化評估與技術方法;最後通過城市群韌性規劃相關實踐案例,探討具有可推廣性的韌性優化策略與實現路徑,可為城市群國土空間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作者介紹
彭翀//林櫻子|責編:孫寓明//劉暢

目錄
第一篇  城市群韌性的基礎與核心理論
  第1章  城市群韌性基礎理論
    1.1  城市群韌性的概念
      1.1.1  城市群韌性的概念界定
      1.1.2  城市群韌性的主要特徵
      1.1.3  城市群韌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2  城市群韌性的理論框架
  第2章  城市群韌性核心理論
    2.1  韌性的本體理論
      2.1.1  韌性屬性
      2.1.2  韌性空間
      2.1.3  韌性過程
    2.2  韌性的認知理論
      2.2.1  韌性評估
      2.2.2  韌性機制
      2.2.3  韌性響應
第二篇  城市群韌性評估
  第3章  面向效率的韌性水平評估
    3.1  韌性效率評估思路
      3.1.1  評估指標
      3.1.2  數據來源
      3.1.3  評估思路
    3.2  韌性效率評估方法
    3.3  韌性效率時空分異
      3.3.1  韌性效率現狀特徵
      3.3.2  韌性效率演化特徵
    3.4  韌性效率聚類特徵
      3.4.1  韌性水平聚類
      3.4.2  韌性空間聚類
      3.4.3  韌性聚類特徵
  第4章  基於交互機制的韌性耦合評估
    4.1  韌性交互測度思路
      4.1.1  評估指標
      4.1.2  研究方法
    4.2  韌性領域分項水平
      4.2.1  子系統水平的時空演化
      4.2.2  子系統水平的類型演化
    4.3  韌性領域耦合協調
      4.3.1  總體耦合協調
      4.3.2  成對耦合協調
  第5章  基於多情景的韌性網路評估
    5.1  韌性網路評估方法與技術
      5.1.1  常態評估技術方法
      5.1.2  擾動評估技術方法
    5.2  面向連通高效的常態評估
      5.2.1  常態評估中網路結構韌性分指標特徵
      5.2.2  常態評估中網路結構韌性綜合特徵
    5.3  面向中斷破壞的擾動評估
      5.3.1  擾動評估中網路結構韌性特徵
      5.3.2  擾動評估中網路關鍵節點特徵

  第6章  基於長短周期的韌性演化評估
    6.1  韌性周期評估思路
      6.1.1  韌性周期評估背景
      6.1.2  韌性周期評估步驟
    6.2  韌性周期評估方法
      6.2.1  短周期經濟韌性評估方法
      6.2.2  長周期經濟韌性評估方法
      6.2.3  影響因素分析方法
    6.3  經濟韌性評估與特徵
      6.3.1  短周期經濟韌性評估與特徵
      6.3.2  長周期經濟韌性評估與特徵
    6.4  長短周期影響因素
      6.4.1  短周期經濟韌性影響因素分析
      6.4.2  長周期經濟韌性影響因素分析
      6.4.3  雙周期經濟韌性演化綜合分析
第三篇  城市群韌性提升路徑與實踐
  第7章  城市群韌性優化路徑
    7.1  韌性要素優化
      7.1.1  綜合韌性優化
      7.1.2  領域交互優化
    7.2  韌性網路優化
      7.2.1  常態情景下的韌性網路優化策略
      7.2.2  中斷破壞下的韌性網路優化策略
    7.3  韌性周期優化
  第8章  武漢城市圈功能網路韌性特徵識別與提升
    8.1  研究區域概況
      8.1.1  武漢城市圈區域概況
      8.1.2  武漢城市圈發展歷程
      8.1.3  武漢城市圈功能分工
    8.2  武漢城市圈功能網路韌性特徵
      8.2.1  研究思路
      8.2.2  研究方法
      8.2.3  功能網路韌性特徵
    8.3  武漢城市圈功能網路韌性提升策略
      8.3.1  鞏固基礎,營造支撐穩定的發展環境
      8.3.2  戰略引領,構建分工合理的功能體系
      8.3.3  加強聯繫,建立競合友好的發展格局
  第9章  襄十隨神城市群國土空間韌性提升
    9.1  研究區域概況
      9.1.1  區域發展歷程
      9.1.2  區域發展條件
      9.1.3  國土空間特徵
      9.1.4  韌性安全問題
    9.2  韌性框架構建
      9.2.1  城市群韌性空間框架
      9.2.2  城市群韌性重點領域
    9.3  韌性規劃策略
      9.3.1  共築流域水安全底線,嚴守水環境安全底線
      9.3.2  強化產業分工協作,提升交通開放互聯水平
      9.3.3  完善公共服務配置,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普及

      9.3.4  共建共享韌性網路,完善區域應急體系建設
      9.3.5  健全聯防聯控機制,保障區域共同應對風險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