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可再生能源規模應用與先進核能/雙碳目標下多能融合技術圖解

  • 作者:編者:李婉君//詹晶//王政威|責編:滿悅芝//楊振美//郭宇婧|總主編:蔡睿//劉中民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59190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2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可再生能源規模應用與先進核能》以能源革命為背景,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採用圖解形式介紹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核能領域宏觀發展態勢,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子領域的發展詳情。全書內容共計兩篇十五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可再生能源及先進核能領域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主要技術清單及發展路線圖;近年來領域政策支持概況及展望;採用文獻調研等方法對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核能技術進行領域發展態勢分析等。
    本書可供從事新能源、環境保護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關心新能源技術發展的人士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李婉君//詹晶//王政威|責編:滿悅芝//楊振美//郭宇婧|總主編:蔡睿//劉中民

目錄
  0  緒論
    0.1  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性
    0.2  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性
第一篇  可再生能源篇
  第1章  可再生能源發展態勢
    1.1  國際發展
    1.2  國內發展
  第2章  太陽能
    2.1  資源概況
      2.1.1  資源分佈
      2.1.2  技術開發量
    2.2  基礎理論
      2.2.1  光伏發電基本原理
      2.2.2  光伏發電主要技術
      2.2.3  光熱發電基本原理
      2.2.4  光熱發電主要技術
    2.3  主要特徵
      2.3.1  光伏
      2.3.2  光熱
    2.4  發展現狀
      2.4.1  國際現狀
      2.4.2  國內現狀
      2.4.3  光伏
      2.4.4  光熱
    2.5  技術清單
      2.5.1  晶體硅電池技術
      2.5.2  薄膜和新型電池技術
      2.5.3  光伏系統及核心部件技術
      2.5.4  超超臨界熔鹽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
      2.5.5  超臨界二氧化碳太陽能熱發電技術
      2.5.6  化學電池和卡諾電池協同儲能技術
      2.5.7  太陽能集熱儲熱多能互補零碳供熱技術
      2.5.8  太陽能廢水近零排放技術
    2.6  技術發展路線圖
  第3章  風能
    3.1  資源概況
      3.1.1  資源分佈
      3.1.2  技術開發量
    3.2  基礎理論
    3.3  主要特徵
    3.4  發展現狀
      3.4.1  國際現狀
      3.4.2  國內現狀
      3.4.3  技術發展
      3.4.4  產業現狀
    3.5  技術清單
      3.5.1  先進風力發電技術
      3.5.2  陸上不同類型風電場運行優化及運維技術
      3.5.3  大型海上風電機組葉片測試技術研究及測試系統研製
      3.5.4  超大型、高可靠性海上風電機組與關鍵部件研製技術

      3.5.5  大功率陸上風電機組設計優化與電氣控制關鍵技術
    3.6  技術路線圖
  第4章  水能
    4.1  資源概況
      4.1.1  資源分佈
      4.1.2  技術開發量
    4.2  基礎理論
      4.2.1  基本原理
      4.2.2  電站分類
    4.3  主要特徵
    4.4  發展現狀
      4.4.1  國際現狀
      4.4.2  國內現狀
      4.4.3  技術現狀
      4.4.4  產業現狀
    4.5  技術清單
      4.5.1  抽水蓄能和可調節性水電技術內涵
      4.5.2  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
      4.5.3  擬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
    4.6  技術發展路線圖
  第5章  生物質能
    5.1  資源概況
      5.1.1  資源分佈
      5.1.2  技術開發量
    5.2  基礎理論
      5.2.1  生物質
      5.2.2  生物質發電
    5.3  主要特徵
    5.4  發展現狀
      5.4.1  國際現狀
      5.4.2  國內現狀
      5.4.3  技術現狀
      5.4.4  產業現狀
    5.5  技術清單
      5.5.1  航油技術
      5.5.2  生物柴油技術
      5.5.3  生物燃料乙醇技術
      5.5.4  厭氧發酵製備生物燃氣技術
      5.5.5  熱化學氣化技術
      5.5.6  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
      5.5.7  生物質混燃發電技術
      5.5.8  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
      5.5.9  生物質成型燃料
      5.5.10  生物基化學品
    5.6  技術發展路線圖
  第6章  地熱能
    6.1  資源概況
      6.1.1  資源分佈
      6.1.2  技術開發量
    6.2  基礎理論

      6.2.1  地熱能
      6.2.2  地熱發電
      6.2.3  地熱供熱
    6.3  主要特徵
    6.4  發展現狀
      6.4.1  國際現狀
      6.4.2  國內現狀
      6.4.3  技術發展
      6.4.4  產業現狀
    6.5  技術清單
      6.5.1  干蒸汽地熱發電技術
      6.5.2  閃蒸地熱發電技術
      6.5.3  有機朗肯循環技術
      6.5.4  卡琳娜循環技術
      6.5.5  增強型地熱系統
      6.5.6  地源熱泵技術
      6.5.7  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能取暖技術
    6.6  技術發展路線圖
  第7章  海洋能
    7.1  資源概況
      7.1.1  資源分佈
      7.1.2  技術開發量
    7.2  基礎理論
      7.2.1  潮汐能
      7.2.2  潮流能
      7.2.3  海流能
      7.2.4  波浪能
      7.2.5  溫差能
      7.2.6  鹽差能
    7.3  主要特徵
    7.4  發展現狀
      7.4.1  國際現狀
      7.4.2  國內現狀
      7.4.3  技術現狀
      7.4.4  產業現狀
    7.5  技術清單
      7.5.1  波浪能高效、高穩定性和大型陣列化技術
      7.5.2  潮流能高效、低成本和大型化技術
      7.5.3  潮流能發電機組低流速啟動技術
      7.5.4  溫差能發電及綜合利用技術
      7.5.5  溫差能發電熱力循環技術
    7.6  技術發展路線圖
  第8章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向
    8.1  電力發展
    8.2  熱力發展
  第9章  政策分析
    9.1  政策概述
    9.2  政策梳理
    9.3  政策展望
第二篇  核能

  第10章  核能技術發展現狀
    10.1  國際核能現狀
      10.1.1  核電裝機情況
      10.1.2  核電發電量
      10.1.3  美國核電發展情況
      10.1.4  俄羅斯核電發展情況
      10.1.5  法國核電發展情況
      10.1.6  日本核電發展情況
      10.1.7  韓國核電發展情況
      10.1.8  國際核能技術應用現狀
      10.1.9  國際核能發展的展望
    10.2  國內核能產業發展現狀
      10.2.1  天然鈾
      10.2.2  核燃料循環產業
      10.2.3  核電工程建設
      10.2.4  核電站運行
      10.2.5  國內核能技術發展現狀
      10.2.6  核電企業
      10.2.7  國內核能發展的展望
  第11章  核能基礎理論
    11.1  核工業產業鏈基本知識
      11.1.1  鈾礦勘查
      11.1.2  鈾礦采冶
      11.1.3  鈾純化
      11.1.4  鈾轉化
      11.1.5  鈾濃縮
      11.1.6  燃料組件製造
      11.1.7  核電站
      11.1.8  乏燃料后處理
      11.1.9  放射性廢物處理
      11.1.10  放射性廢物處置
    11.2  核能的主要特徵
  第12章  核能領域技術清單
    12.1  先進核裂變能
      12.1.1  大型輕水堆技術
      12.1.2  高溫與超高溫氣冷反應堆技術
      12.1.3  超臨界水冷堆技術
      12.1.4  快堆技術
      12.1.5  釷基熔鹽堆技術
      12.1.6  加速器驅動的先進核能系統
      12.1.7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
      12.1.8  先進核燃料元件設計及製造技術
      12.1.9  超高溫熔鹽蓄熱儲能技術
      12.1.10  高溫電解制氫技術與應用
      12.1.11  放射性廢物減容與減害技術
      12.1.12  先進核材料
      12.1.13  核安全技術與工程
      12.1.14  核能非電利用技術
    12.2  乏燃料安全處理處置與循環利用
      12.2.1  濕法乏燃料后處理技術

      12.2.2  干法后處理技術
      12.2.3  冷坩堝玻璃化技術
      12.2.4  石墨自蔓延等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
      12.2.5  快堆嬗變技術
      12.2.6  ADS嬗變技術
      12.2.7  核能資源勘探開發與核燃料循環
    12.3  可控核聚變能
      12.3.1  聚變示範堆DEMO
      12.3.2  大型托卡馬克聚變堆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
      12.3.3  慣性約束聚變驅動器技術
  第13章  核能技術發展路線圖
    13.1  核能發展總體路線圖
    13.2  壓水堆發展路線及備選技術
      13.2.1  路線
      13.2.2  備選技術
    13.3  快堆及第四代堆發展路線及備選技術
      13.3.1  路線
      13.3.2  備選技術
    13.4  受控核聚變科學技術路線及備選技術
      13.4.1  路線
      13.4.2  備選技術
  第14章  核能領域專利分析
    14.1  研究背景
    14.2  核裂變能專利現狀分析
      14.2.1  反應堆技術
      14.2.2  核能非電應用技術
      14.2.3  核安全科學技術
    14.3  乏燃料后處理專利現狀分析
    14.4  可控核聚變專利現狀分析
      14.4.1  磁約束核聚變技術
      14.4.2  慣性約束核聚變技術
  第15章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核能行業對策建議
    15.1  核電將成為兌現減排主力軍,加強核電在未來能源體系中的作用和定位
    15.2  核能非電應用將為能源密集型行業脫碳助力
    15.3  核安全政策加快出台,保障核能安全性生命線
    15.4  乏燃料管理儘快完善,確保核能可持續發展
    15.5  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查開發力度,確保核能物質基礎供應安全
總結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