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第2輯)

  • 作者:劉彤//廖怡婷//胡洋|責編:喬雷
  • 出版社:西南財大
  • ISBN:9787550465527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32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兩個原創案例為切入點,對紀錄片與微紀錄片的創作過程、敘事策略以及價值內涵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上篇《自述、物證、場景:<成大「五老」人物口述>系列微視頻創作實踐研究》圍繞系列微視頻的創作實踐,探討自述、物證、場景在微視頻敘事中的應用與價值。下篇《口述歷史紀錄片板塊式敘事結構研究——以畢業作品<成大光榮在黨五十年人物口述>為例》聚焦口述歷史紀錄片的板塊式敘事結構,深入剖析如何通過板塊劃分與組合來展現宏大曆史命題,增強敘事情感。
    通過對這兩個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書不僅為紀錄片與微紀錄片的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與敘事策略,更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素材與理論思考。

作者介紹
劉彤//廖怡婷//胡洋|責編:喬雷

目錄
上篇  自述、物證、場景:《成大「五老"人物口述》系列微視頻創作實踐研究
  1  緒論
    1.1  選題目的和選題意義
      1.1.1  選題目的
      1.1.2  選題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文獻研究綜述
      1.2.2  文獻研究述評
    1.3  研究方法
    1.4  選題創新點
    1.5  相關概念界定
      1.5.1  微視頻
      1.5.2  自述
      1.5.3  物證
      1.5.4  場景
  2  自述:呈現更完整故事的敘述
    2.1  自述的情節建構
      2.1.1  故事細節的描繪
      2.1.2  敘事速度的變化
      2.1.3  人物形象的刻畫
    2.2  自述中的敘事時問
      2.2.1  過去:黨員群體的自主追憶
      2.2.2  現在:教師群體的個人採訪
      2.2.3  未來:人物對生活及生命的暢想
    2.3  自述中的敘事空間
      2.3.1  室內:人物內在世界的變化和發展
      2.3.2  室外:故事發展中的關鍵事件與挑戰
      2.3.3  內心:探索人物的情感與衝突
  3  物證:多信源多樣態的資料補充
    3.1  文獻與資料
      3.1.1  文字性:文獻資料
      3.1.2  直觀性:圖片
      3.1.3  生動性:視頻
    3.2  物證還原的方法探微
      3.2.1  歷史物證還原
      3.2.2  公開物證還原
      3.2.3  私人物證還原
    3.3  證據運用與歷史還原的反思
      3.3.1  物證與口述的關聯與呼應
      3.3.2  謹慎對待「邊緣」物證
      3.3.3  獲得「物證」的途徑
  4  場景:視頻敘事的依存空間
    4.1  視頻呈現的多元場景
      4.1.1  社會場景
      4.1.2  自然場景
      4.1.3  文化場景
    4.2  場景融人「五老」人物敘事
      4.2.1  社會場景的情感表達
      4.2.2  自然場景的故事承載
      4.2.3  文化場景的歷史傳承

    4.3  場景運用的審視與思考
      4.3.1  社會環境塑造的影響
      4.3.2  自然場景帶來的觀感體驗
      4.3.3  文化場景呈現的時代關聯
  5  結論
下篇  口述歷史紀錄片板塊式敘事結構研究——以畢業作品《成大光榮在黨五十年人物口述》為例
  6  緒論
    6.1  選題目的和選題意義
      6.1.1  選題目的/9l
      6.1.2  選題意義
    6.2  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6.2.1  國內研究現狀
      6.2.2  國外研究現狀
      6.2.3  發展趨勢
      6.2.4  存在的問題
  7  口述歷史紀錄片和板塊式敘事結構概述
    7.1  紀錄片與口述歷史的結合
      7.1.1  口述歷史紀錄片的起源
      7.1.2  口述歷史紀錄片的沿革
      7.1.3  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特點
    7.2  板塊式敘事結構概述
      7.2.1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概念
      7.2.2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特徵
      7.2.3  採用板塊式敘事結構的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特點
    7.3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適用範圍及局限一
      7.3.1  宏大命題的展現
      7.3.2  情感的抽象表達
      7.3.3  局限
  8  板塊與主題:主題先行的敘事框架構建
    8.1  題材選擇板塊化
      8.1.1  多背景組合
      8.1.2  多視角組接
      8.1.3  多時空融合
    8.2  對象選定板塊化
      8.2.1  拍攝對象的篩選
      8.2.2  拍攝對象的組合
      8.2.3  拍攝對象的走訪
    8.3  材料展現板塊化
      8.3.1  人物資料引用
      8.3.2  精神價值體現
      8.3.3  文本資料互證
  9  板塊與內容:豐富的內容填充獨立性板塊
    9.1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基礎構建
      9.1.1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選定原因微探
      9.1.2  板塊的獨立性劃分原則
      9.1.3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龐雜信息聚合
    9.2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脈絡構建
      9.2.1  人物故事的深挖
      9.2.2  複雜事件關係的梳理與提煉
      9.2.3  故事性的強化

    9.3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板塊銜接
      9.3.1  情感串聯的銜接
      9.3.2  時空重合的銜接
      9.3.3  事件匹配的銜接
  10  板塊與攝製:敘事元素的合理運用
    10.1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鏡頭語言
      10.1.1  特寫鏡頭的含義
      10.1.2  長鏡頭的表達
      10.1.3  空鏡頭的敘事建構
    10.2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音響音樂
      10.2.1  同期聲的真實性
      10.2.2  純音樂對情緒的渲染
      10.2.3  片尾樂在板塊式敘事結構中的點題作用
    10.3  板塊式敘事結構的後期剪輯
      10.3.1  「離切」手法展露人物真實情感
      10.3.2  「交叉剪輯」支撐全片主線構建
      10.3.3  「匹配剪輯」達成圓滑板塊過渡
  11  板塊式敘事結構展望
    11.1  新媒體平台賦能板塊式結構紀錄片
      11.1.1  新媒體技術改變傳統創作方法
      11.1.2  新媒體平台豐富了原有內容生態
      11.1.3  新媒體平台移動終端促成收視習慣
    11.2  板塊式結構的形式展望
      11.2.1  去中心化的開放式敘事結構
      11.2.2  互動式視頻對板塊式紀錄片的滲透
      11.2.3  從被動到主動的敘事轉向
    11.3  智能化製作流程的展望
      11.3.1  智能化篩選板塊式結構紀錄片題材
      11.3.2  技術迭代帶來記錄視角的革新
      11.3.3  智能化生產流程賦能板塊式結構紀錄片創作
  12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A  《成大「五老」人物口述》採訪提綱及分鏡腳本
附錄B  《成大光榮在黨五十年人物口述》人物簡介及剪輯台本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