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陸地生態系統修復與固碳技術教材體系
內容大鋼
本教材面嚮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聚焦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規劃設計這一新興領域,重點介紹背景理論、技術工具和實踐案例,為本領域全流程規劃設計創新實踐提供一個綜合學習、研究和實踐的技術框架指南和工具手冊。
本教材注重多學科技術交叉和理論聯繫實踐,強調技術框架系統構建和內容可拓展,主要分5章,包括碳中和與城鄉生態環境、直接減排途徑、碳匯提升途徑、間接減排途徑和輔助計算工具,從背景理論介紹出發,基於相關研究循證,匯總主要技術手段和新興項目實踐,為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全鏈式的理論、技術和實踐支撐。
本教材主要適用於風景園林、城鄉規劃、建築、生態環境工程等相關領域的學生、專業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人員,服務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技術實踐的系統學習,也可開展專項技術內容的速查檢索。
作者介紹
編者:李倞//林廣思|責編:康紅梅|總主編:安黎哲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碳中和與城鄉生態環境
1.1 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應對氣候變化
1.1.1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
1.1.2 城鄉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
1.1.3 風景園林與城鄉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
1.2 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
1.2.1 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的定義
1.2.2 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
1.3 城鄉碳中和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體系
小結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2章 直接減排途徑
2.1 設計階段途徑
2.1.1 遵循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2.1.2 尊重場地現狀條件
2.1.3 使用低碳建築材料和綠色能源
2.1.4 增加調節小氣侯功能的水體
2.1.5 增加城市農業生產空間
2.1.6 平衡綠化和硬化空間
2.1.7 營造固碳的植物景觀群落
2.1.8 強化可再生能源使用
2.1.9 利用水資源循環收集系統
2.1.10 滿足長生命周期使用
2.1.11 應用碳計算工具輔助決策
2.2 建造階段途徑
2.2.1 現有材料和工程構造利用
2.2.2 採用綠色物流運輸服務
2.2.3 使用模塊化建造單元
2.2.4 使用低碳環保材料
2.2.5 運用節能環保材料技術
2.2.6 優先選擇本地工人
2.3 維護階段途徑
2.3.1 建立全流程管理規範
2.3.2 採用植物粗放養護方式
2.3.3 採用低碳足跡管理流程
2.3.4 應用智慧管理養護技術
2.3.5 應用生物水自凈系統
2.3.6 應用節水灌溉系統
2.3.7 使用生物動力維護
2.3.8 應用有機肥料養護
2.3.9 循環利用多類型廢棄物
小結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3章 碳匯提升途徑
3.1 植物碳匯提升
3.1.1 應用高碳匯鄉土植物
3.1.2 應用高碳匯生長階段植物
3.1.3 應用深根性植物
3.1.4 種植高碳匯可持續群落
3.1.5 循環利用植物廢棄物
3.1.6 應用立體綠化
3.2 土壤碳匯提升
3.2.1 土壤結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3.2.2 城市渣土等廢棄物堆肥利用
3.2.3 應用生物炭等土壤改良措施
3.2.4 運用土壤生態系統恢復措施
3.2.5 多年生草本混合種植
3.2.6 提升地被等低矮植物比例
3.2.7 增強岩石風化固碳
3.2.8 應用空氣碳捕獲裝置
3.3 水體碳匯提升
3.3.1 採用雨水降污增匯技術
3.3.2 採用雨水花園等人工濕地
3.3.3 恢復水岸生態系統
小結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4章 間接減排放途徑
4.1 城鄉小氣候調節
4.1.1 小微綠地調節功能優化
4.1.2 開展空間挖潛綠化提升
4.1.3 運用水景小氣候調節設施
4.2 綠色低碳城市構建
4.2.1 建設城綠融合的緊湊城市
4.2.2 構建連通便捷的生態網路
4.2.3 構建鼓勵慢行的綠道系統
4.2.4 建設公平均衡的綠地系統
4.2.5 營建風適應開放空間系統
4.3 宣傳與政策支持
4.3.1 志願者引入和公眾參與推動
4.3.2 開展低碳生活科普推廣活動
4.3.3 建設環保低碳主題園區
4.3.4 編製策略指南和基金支持
4.3.5 推動構建碳匯認證體系
思考題
拓展閱讀
第5章 輔助計算工具
5.1 工具概述
5.1.1 計算工具匯總
5.1.2 計算範圍
5.1.3 計算因子及地區適應性
5.2 工具計算方法
5.2.1 輸入輸出數據
5.2.2 不同階段計算工具的使用
5.2.3 不同尺度計算工具的使用
5.2.4 計算工具的使用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