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精神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叢書
內容大鋼
「精神」問題是建構現代性的一個基本問題。以現實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主題的馬克思主義,有著豐富的關於精神的本質、結構和發展的思想資源與理論財富。與注重主觀體驗和邏輯分析的精神理論不同,在以實踐為基石的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馬克思開闢了一條新的精神理論道路。研究精神問題,如果脫離歷史唯物主義的整體性框架,就容易忽視實踐性、總體性和辯證法而片面拔高精神的地位或者迷失於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就此而言,素來重視德性和境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信仰、觀念論、浪漫主義等相關內容,需要更多浸潤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心性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智慧以及西方文化中精神研究的相關思想,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豐富唯物史觀關於人的解放的基本理論。為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應該更多關注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的精神修養。
作者介紹
王海濱|責編:王小艷|總主編:牛先鋒
王海濱,哲學博士(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主要成員。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動態》《江海學刊》《天津社會科學》《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發表論文七十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問題研究》,獨立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一等資助)。
目錄
理論篇
第一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精神理論的現代性建構
第一節 精神的本質與結構:以實踐為樞紐的精神結構論
第二節 精神的運行與發展:以人的解放為基礎的精神修養與精神實現
第三節 精神的力量與作用:與現代化實踐能夠良性互動的精神境界觀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與精神境界的現代性建構
第一節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取向
第二節 歷史唯物主義的整體性架構與現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境界追求
第三節 在「現代化·慾望·精神」的關聯中探尋現代性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視域中的「精神」研究
第一節 主宰與受動相輔相成的精神本質論
第二節 整體性與層次性協調統一的精神結構論
第三節 精神修養與精神解放彼此呼應的精神發展觀
第四節 內向超越與實踐創造相互包容的精神境界觀
第四章 歷史唯物主義與人的精神發展的三個路向
第一節 精神修養:境界邏輯與苦樂原理
第二節 精神實現:自由邏輯與主客原理
第三節 精神解放:實踐邏輯與知行原理
第五章 精神的實現與現實的精神: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第一節 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實現論的追隨、批判和超越
第二節 馬克思資本現代性批判的精神維度
第三節 如何走出現代性的精神困境
第六章 馬克思開闢的精神研究理路
第一節 后黑格爾精神理論的邏輯自覺
第二節 以實踐為基石的整體性框架中的精神存在及其發展脈絡
第三節 歷史延續性視角下人的解放和精神實現
第四節 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精神結構論
第五節 歷史唯物主義論域中的精神解放論
第六節 與中華文化的精神互鑒
第七章 馬克思的精神生產論及其當代性
第一節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中心-依附」論批判
第二節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協調發展的基本條件
第三節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良性互動的具體環節
第八章 《共產黨宣言》與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第一節 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節 輸送智慧滋養
第三節 激發精神力量
現實篇
第九章 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自我」
第一節 「歷史·人心」:一個應該且能夠「精神上立起來」的新時代
第二節 「實踐·精神」:為現代性的中國實踐凝神鑄魂
第三節 「學術·話語」:走進精神的深處與走出現代性的精神困境
第十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精神重建與中國現代性建構
第一節 現代性的多副面孔及其「單向度」實踐
第二節 作為中國現代性建構題中應有之義的「精神重建」
第三節 優化當代中國人精神重建的「文化生態」
第十一章 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與人的精神世界重建
第一節 精神與現實的邏輯權重
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