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曲黎敏精講中醫文化

  • 作者:曲黎敏|責編:劉晨芳
  • 出版社:河南文藝
  • ISBN:9787555918059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17
人民幣:RMB 7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優美的、文化考古般的筆觸展現中醫的深層肌理——那些藏於葯香針影中的混沌自足,隱於望聞問切里的寬厚仁慈,皆是中華文明對生命最智慧的註解。這部著作將帶您重拾「人身小宇宙」的古老智慧,在醫道與天道的共鳴中,找到安頓身心的終極答案。翻開此書,即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生命對話。

作者介紹
曲黎敏|責編:劉晨芳
    曲黎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廣受好評的《從頭到腳說健康》《從字到人》《中醫與傳統文化》《生命沉思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詩經2:情到深處是中庸》《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系列等。     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主張中國文化之「道」只有落實到「人」的層面才有意義,主張用生命之道來解讀文化和科學,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對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靈有著充分認知和反省的時候,才可能擁有對中華之道的覺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目錄
第一章 中醫為什麼產生在東方
  一、起源與背景
    (一)巫文化與史文化
    1. 醫源於巫說
    2. 醫源於聖人說
    3. 結論
    (二)中醫學產生的文化背景
    1. 地理環境的因素
    2. 社會結構及其倫理中心
    3. 中醫學產生的人文背景
    (三)中醫文化的特徵
    1. 強烈的歷史意識
    2. 服務於現實的實用理性
    3. 有機的自然主義
    4. 超越語言
  二、成型與深化
    (一)中醫學是多元文化的產物
    1. 天人文化
    2. 人文文化
    3. 大一統文化
    附:簡明大一統文化史
    (二)中醫學的文化特徵
    1. 中醫學——人的學說
    2. 中醫學——道的醫學
第二章 原始生命觀
  一、神話與醫療
    (一)關注生命
    1. 龜甲蓍草的意義
    2. 儀式的意義
    (二)原始思維特徵
    1. 集體表象
    2. 神秘互滲律
    3. 原邏輯的思維
    (三)龍蛇之舞
    1. 混沌初始
    2. 人首蛇身
    3. 從蛇文化到龍文化
  二、醫道——內證的文化
    (一)內煉的產生
    (二)內煉的內涵
  三、漢字——意象的文化
    (一)漢字——中國文化的脊樑
    1. 漢字——形音義的統一
    2. 中國語言——象徵性的理性語言
    3. 關於「意在言外」
    (二)文字與醫學
    1. 義理
    2. 象數
    (三)漢字的象徵體系
    1. 五行說

    2. 八卦說
    3. 干支說
第三章 人文之光
  一、儒家與醫學
    (一)「儒」解
    1. 孔子及其學說
    2. 儒學的特點
    (二)儒家精神對醫學的影響
    1. 儒家精神對醫學的良性影響
    2. 儒家思想對醫學的不良影響
    3. 儒醫的政治情結
    4. 走方醫群體
  二、道家思想與醫學
    (一)道家思想淵源
    1. 隱士現象
    2. 方士學術
    3. 黃老之學
    (二)老莊思想
    1. 老子之道
    2. 象徵與直覺
    3. 莊子的思想
第四章 道教和醫學
  一、道教的開創
    (一)道教的來源
    1. 民間巫術
    2. 神仙方術
    3. 攀附老莊
    4. 與漢代經學相融
    5. 佛教的影響
    (二)道教流派
    1. 符籙破譯
    2. 丹鼎派
    3. 煉丹術探秘
  二、道教生命觀
    (一)長生而非養生
    1. 何謂長生不老
    2. 誰能長生不老
    (二)具體操作是內修外煉
    1. 內丹要旨
    2. 食氣·導引·房中
  三、道教與中醫
    (一)《太平經》與中醫學
    1. 《內經》重平衡,《太平經》重交感
    2. 五行學說「尚火抑金」
    3. 神仙系統的創立
    4. 守五藏神法
    5. 「反向而行」的修煉原則
    (二)葛洪的醫學
    1. 葛洪的仙藥
    2 葛洪論辟穀

    3. 葛洪論胎息
    4. 葛洪論房中
    (三)《黃庭經》與中醫學
    1. 三田與九宮
    2. 臟腑有主神說
第五章 中國佛學與醫學
  一、中國文化為什麼會接受佛教
    (一)中國文化的兼容性
    (二)中間環節起了減壓的效果
    (三)佛教在中國發展有內在條件
  二、佛教生命觀
    (一)佛陀覺悟到了什麼
    (二)佛教的生命層次論
    (三)佛教醫方明
    (四)密宗脈輪說
  三、儒、釋、道三家比較
    (一)人文觀
    1. 儒家——人為仁
    2. 道家——人由道生
    3. 釋家——無我
    4. 《周易》——人由乾坤化生
    5. 《黃帝內經》——人以天地之氣生
    (二)生死觀
    1. 儒家生死觀
    2. 道家生死觀
    3. 佛家生死觀
    (三)三家「性」論
    1. 生命的覺悟(釋家)
    2. 生命的迷途(道家)
    3. 生命的尊嚴(儒家)
    (四)靜坐論
    1. 瑜伽——一種精神和肉體的鍛煉
    2. 釋迦牟尼的靜坐觀
    3. 中國之靜坐觀
第六章 《黃帝內經》天道觀
  一、《內經》與古代天文
    (一)天的含義
    1. 「天」字考
    2. 先秦文獻的天論
    3. 漢代天論
    (二)中醫基本概念與天文
    1. 「氣」學說的天文內涵
    2. 陰陽學說的天文背景
    3. 五行學說的天文內涵
  二、本原與演化
    (一)《黃帝內經》宇宙本原論
    1. 關於宇宙本原
    2. 《黃帝內經》氣本論
    (二)《黃帝內經》宇宙演化論
    1. 盤古化生說

    2. 道生宇宙說
    3. 虛廓生宇宙
    4. 《內經》氣化論
  三、天地結構論
    (一)《黃帝內經》與蓋天說
    1. 蓋天說要旨
    2. 《黃帝內經》的蓋天思想
    (二)《黃帝內經》與渾天說
    1. 渾天說要旨
    2. 《黃帝內經》的渾天思想
    (三)《黃帝內經》與宣夜說
    1. 宣夜說要旨
    2. 《黃帝內經》的宣夜思想
  四、天人合一
    (一)《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
    1. 天人合一的天文學內涵
    2. 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
    (二)時空合一
    1. 五運六氣歷
    2. 五運六氣與流行病
第七章 中醫醫道觀
  一、文化與中醫學精神內核的一致性
    (一)文化與中醫學的基因是「象」與「數」
    1. 象
    2. 數
    (二)文化的歸宿是天人合一
  二、思維方式的特異性
    (一)獨特的內向認知
    (二)重視意象的知覺
    (三)形式上的齊合性
  三、中醫醫道的再詮釋
    (一)道·氣·數
    1. 釋「道」
    2. 釋「氣」
    3. 釋「數」
    (二)精·氣·神
    1. 釋「精」
    2. 釋「氣」
    3. 釋「神」
    (三)陰陽·五行五臟·藏象
    1. 釋「陰陽」
    2. 釋「五行五臟」
    3. 釋「藏象」
    (四)經絡探秘
    (五)病·證·機
    1. 釋「病」
    2 釋「證」
    3. 釋「機」
  四、中醫的危機
    (一)歷史上的危機

    1. 關於廢止中醫案
    2. 中醫科學化之路
    3. 中西醫結合論的提出
    4. 中醫藥現代化的提出
    (二)外部危機
    1. 都是「廢醫存葯」惹的禍
    2. 行政危機
    3. 中醫教育的危機
    (三)內在危機
    1. 概念的置換
    2. 中醫理論的異化
    3. 主體性的喪失
第八章 另眼看中國
  一、溝通與碰撞
    (一)發現東方
    1. 中國文化的古老與優雅
    2. 老子與孔子思想
    (二)利瑪竇的努力
    1. 換上儒服,接近文人哲學
    2. 附儒、補儒,最終超儒
    (三)萊布尼茨的發現
    (四)衛禮賢與榮格
    (五)李約瑟的貢獻
  二、中西醫學的交流與呼應
    (一)醫學概念問題
    (二)中藥學與植物化學
    (三)震驚西方的經絡
  三、東方的回歸
    (一)東方與西方
    1. 文化與個性
    2. 中醫與西醫
    (二)現代物理學與東方之道
    1. 現代物理學與中醫學
    2. 關於現代與傳統的反思
參考書目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