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雙碳」目標概述
1.1 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基本概念
1.2 聯合國「雙碳」發展歷程
1.2.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2.2 《京都議定書》
1.2.3 《巴黎協定》
1.3 國外「雙碳」政策
1.3.1 歐盟「雙碳」政策
1.3.2 英國「雙碳」政策
1.3.3 日本「雙碳」政策
1.3.4 美國「雙碳」政策
1.3.5 其他國家「碳中和」政策
1.4 中國「雙碳」目標
1.4.1 我國「雙碳」發展歷程和目標
1.4.2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1.4.3 「雙碳」目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大氣碳排放與低碳技術
2.1 溫室效應與氣候變化
2.1.1 溫室效應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2.1.2 氣候變化的危害
2.2 大氣碳排放現狀
2.2.1 碳排放概念、來源
2.2.2 碳排放現狀
2.2.3 行業碳排放現狀
2.3 大氣碳排放監測及典型低碳控制技術
2.3.1 碳排放監測
2.3.2 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術
2.3.3 典型大氣低碳控制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森林碳匯與碳中和
3.1 森林碳匯與碳中和介紹
3.1.1 森林碳匯的概念與特點
3.1.2 森林碳匯國內外研究進展
3.1.3 我國森林碳匯現狀及碳匯潛力預測
3.2 森林碳匯研究與預測
3.2.1 森林碳匯研究方法
3.2.2 森林碳匯的影響因素
3.3 森林增匯的技術措施
3.3.1 增加森林面積和凈生產力
3.3.2 完善森林經營管理措施
3.3.3 林業碳匯市場的作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農業碳匯與碳中和
4.1 農業碳匯與碳中和介紹
4.1.1 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相關概念
4.1.2 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現狀
4.1.3 我國農業碳匯潛力預測
4.2 農業碳匯研究方法與影響因素
4.2.1 農業碳匯評估方法
4.2.2 農業碳匯研究方法
4.2.3 農業碳源/匯的影響因素
4.3 農業碳中和技術
4.3.1 種植碳減排技術
4.3.2 農田土壤固碳增匯技術
4.3.3 農業碳匯市場的作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新材料在碳中和發展中的作用
5.1 「雙碳」目標下新材料的機遇與挑戰
5.1.1 新材料的研究現狀
5.1.2 「雙碳」背景下新材料的發展方向、機遇與挑戰
5.2 生物質基新材料
5.2.1 生物質基碳材料
5.2.2 生物質基塑料
5.2.3 生物質基複合材料
5.3 CO2製備高性能材料
5.3.1 CO2製備可降解塑料
5.3.2 CO2製備石墨烯
5.3.3 基於CO2合成碳納米管
5.4 廢棄物材料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碳減排
5.4.1 塑料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技術
5.4.2 金屬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技術
5.4.3 廢舊建築材料的回收與利用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與低碳轉型
6.1 交通運輸發展和碳排放現狀
6.1.1 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現狀
6.1.2 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現狀
6.1.3 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減排面臨的嚴峻形勢
6.2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政策與關鍵路徑
6.2.1 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目標
6.2.2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政策
6.2.3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關鍵路徑
6.3 交通運輸領域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
6.3.1 替代燃料技術
6.3.2 節能減排技術
6.3.3 顛覆性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建築領域碳中和
7.1 建築領域碳排放
7.1.1 建築領域碳排放分類
7.1.2 建築領域碳排放現狀
7.1.3 我國建築領域碳減排面臨的挑戰
7.2 建築領域碳中和政策與實施路徑
7.2.1 建築領域碳中和目標
7.2.2 建築領域低碳發展政策
7.2.3 建築領域碳中和實施路徑
7.3 綠色建築及建築節能技術
7.3.1 綠色建築概念
7.3.2 綠色建築設計要點
7.3.3 綠色建築節能技術
7.4 國內外綠色建築案例
7.4.1 國外綠色建築案例
7.4.2 中國典型綠色建築案例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雙碳」目標下的污水處理技術
8.1 污水處理中的碳排放及能耗
8.1.1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現狀
8.1.2 污水處理過程碳排放現狀
8.1.3 污水處理運行能耗
8.2 污水處理節能降耗措施
8.2.1 污水運輸環節的節能降耗措施
8.2.2 污水提升泵的節能降耗措施
8.2.3 曝氣設備的節能降耗措施
8.2.4 污泥處理環節的節能降耗措施
8.3 污水低碳處理工藝
8.3.1 厭氧氨氧化
8.3.2 反硝化除磷
8.3.3 微藻-菌顆粒污泥
8.4 能源回收利用技術
8.4.1 污水源熱泵技術
8.4.2 生物質及其衍生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