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西方近代哲學中的上帝概念

  • 作者:孫清海|責編:郝玉明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38581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4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致力於說明,近代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宗教語言問題,即人類語言對「上帝」概念的賦義問題,主要是由休謨、康德、齊克果、維特根斯坦和普蘭丁格等思想家來推動的,他們的討論形成了一個承上啟下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有兩條根本原則在起推動作用,即所謂的經驗指稱和情感賦義。這兩條原則的區別就在於其生存出發點不同,由此導致了人們對「上帝」的不同理解:用經驗指稱來談論上帝的人最終會陷入「上帝無指稱」或「上帝無法指稱」的困境,他們的「上帝」是在人的理性和經驗框架之中的「上帝」;而情感賦義則認為「上帝」一詞需要從情感上去賦義和理解,是人的宗教情感的表達,這就可以使「上帝」脫離語言和理性的桎梏,從而無損於上帝完美的本質或屬性。

作者介紹
孫清海|責編:郝玉明
    孫清海(1978一),男,山東棗莊人。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講師。英語碩士(華中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師從謝文郁教授),哲學博士后(中山大學,合作導師為李蘭芬教授),曾訪學于加拿大維真學院與香港浸會大學。研究方向為:宗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在《社會科學》《世界宗教文化》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二十余篇。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山東省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課題1項。目前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

目錄
導言
    一  選題依據
    二  文獻綜述:我們如何有意義地言說「上帝」
    三  本書的研究思路與結構
第一章  「上帝」問題與生存分析
  第一節  「上帝」是個生存問題
    一  「上帝」與生存
    二  「兩希文明」與「上帝」概念
  第二節  「上帝」問題與生存分析
    一  生存即實在
    二  經驗指稱與情感賦義
    三  經驗指稱與情感賦義中的「上帝」概念
第二章  「上帝」概念與經驗指稱
  第一節  休謨:宗教認識的經驗論與情感論
    一  宗教認識的經驗論基礎
    二  「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三  宗教的起源——情感
    四  經驗與情感對「上帝」的賦義
  第二節  康德和黑格爾論上帝的「經驗指稱」
    一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與「上帝」概念
    二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上帝」概念
第三章  「上帝」概念與情感賦義
  第一節  施萊爾馬赫和奧托的「情感賦義」
    一  施萊爾馬赫的「絕對依賴感
    二  奧托的「被造感」
  第二節  齊克果:「悖論的激情」
    一  選擇的悖論:「非此即彼」
    二  蘇格拉底式的與基督教真理教師式的「真理」問題
    三  「上帝」:客觀證明還是主觀賦義?
第四章  「上帝」概念的「語言學轉向」
  第一節  艾耶爾的「拒斥形而上學」與「情感賦義」
    一  「拒斥形而上學」
    二  形而上學命題需「情感賦義」
  第二節  維特根斯坦:邏輯圖像、語言遊戲與情感賦義
    一  前期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圖像」與「神秘之域」
    二  後期維特根斯坦:「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
    三  作為「遊戲」的宗教語言與「情感賦義」
第五章  「信」與「情感賦義」
  第一節  普蘭丁格:基督教信念是「有保證的」
    一  「有保證的」A/C模型
    二  擴展的A/C模型
    三  「信任情感」與「經驗指稱」
  第二節  信任情感與人的生存
    一  信任情感與理解力更新
    二  信任情感與放棄判斷
    三  信任情感與悖論式生存
結語  經驗指稱與情感賦義——出發點之爭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