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憂患雲海詩哲心(德語文學與思想史論集)/德國學研究叢書

  • 作者:葉雋|總主編:葉雋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39578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4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作者關於德語文學與思想史研究的論文結集,內容既涉及萊辛、歌德、席勒、海涅等古典文學大家,也勾勒出德國思想史上互為對峙的啟蒙思脈一浪漫思脈;既有對現奧國文學這樣宏大命題的整體討論,也論及具體的作家代表如卡夫卡、迪倫馬特、瓦爾澤、米勒等;既呈現德國偉大詩人如歌德、席勒思想形成的中國文化資源,也勾勒德語詩人如荷爾德林在中國的接受史軌跡;既具有明確的學科史和學術史意識,也不乏各種社會科學方法的拿來實驗;同時還很注重學術書評的寫作和意義,有著學術共同體建設的自覺意識。

作者介紹
葉雋|總主編:葉雋
    葉雋,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文化史與文化哲學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歌德學會會長等。專著有《變創與漸常:僑易學的觀念》《德國學理論初探》《史詩氣象與自由彷徨:席勒戲劇的思想史意義》《歌德思想之形成——經典文本體現的古典和諧》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等。學術興趣現集中於德國古典文學、知識史與僑易學等。

目錄
第一輯  古典時代
  憂患雲海詩哲心——現代性視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義
    一、歌德思想之形成:精神三變之範式意義
    二、「現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學-文學」對話結構: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爾
    三、作為終極關懷的詩哲之心:現代性文學話語的形成及其對「現代人」的建構
  「時代悲劇」與「初思自由」——《強盜》中反映出的個體與國家
    一、強盜之路的終結與自由彷徨之開端
    二、時代潮湧與悲劇之擇:個體與國家之間的緊張與調和
    三、初思自由
  現代性的另類極端化——海涅對萊辛的承繼與歧途
    一、海涅橫空出世的時代語境與文化史背景
    二、現代性極端化的海涅表徵
    三、德國文學史啟蒙思脈路徑的確立
第二輯  現代文學
  史家意識與異國對象——中國學術視野里的奧國文學之成立
    一、世界文學與現代中國語境中的奧國認知:從「德國文學門」到「奧國文學命題」
    二、史家意識之確立與奧國文學之成立(概念、內容、特點)
    三、奧國文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文學之擇與象徵之技——論卡夫卡的思想史意義
    一、文學史與思想史視野中的奧匈帝國
    二、傳統之中與現代之內:卡夫卡的兩難選擇
    三、形式過度與思想意義:現代文學建構之缺失可能
  作家如何表達思想?——論《物理學家》的問題意識與表述之難
    一、問題意識與文本表達
    二、時代精神的把握:時代背景與國際關係的映射
    三、表述的艱難:作家的獨立人格與表述方法的欠缺
第三輯  比較視野
  現代中國的克萊斯特研究
    一、作品翻譯與報刊評介:克萊斯特的中國初始形象
    二、文學史敘述中的克萊斯特:張威廉、李金髮、劉大傑
    三、從商承祖到張威廉:學者的探究
    四、改革年代的情況及克萊斯特中國研究史的反思
  政治史與思想史路徑中的德國文學——作為另類文學史家的馬克思、恩格斯
    一、歐洲文學之視野-從恩格斯的「揚英抑德」說起
    二、「世界文學」的架構背景及其德國文學認知
    三、馬克思對「德國文學」理解的偏差
第四輯  學術史與學科史
  機構建制、學風流變與方法選擇——現代中國語境里的德語文學研究
    一、先生一代與學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與後來者的「傳承意識」
    二、「國學」與「外國學」-以傅斯年與馮至比較為中心
    三、「方法選擇」與「自身困境」——從「學術倫理學」、「學術社會學」雙重視角對馮至、陳銓的分析
  六十年來的中國德語文學研究——學科史梳理與學術史反思
    一、時代背景與學術機構的建立與轉型(縱向的社會史與思想史背景梳理)
    二、學人的代際遷變與學風流變
    三、學術本身的承繼與開闢:以專著為中心
    四、學科史反省與學術史意義
  威廉帝國後期的歌德學——赫克爾、西美爾、宮多爾夫的三分路徑
    一、自然科學傾向的哲學家路徑:以赫克爾為中心
    二、西美爾:社會學的介入
    三、宮多爾夫:學問家的承傳與批評家的感覺

第五輯  跨學科視域
  「婚姻紐帶」抑或「歧路之愛」——作為俾斯麥時代文史田野的《艾菲·布里斯特》及其反映的市民家庭價值觀的變遷
    一、艾菲是如何被教化的?
    二、殷士台頓其人及其教養形成
    三、殷士台頓與俾斯麥時代政治高層的關聯——理解普魯士官僚階層個案背後的資產階級因素
    四、普魯士的倫理觀與俾斯麥時代的社會風俗:以「婚姻紐帶」為中心
    五、「歧路之愛」?——德國傳統脈絡中市民家庭的價值觀追問
  德國學的學術核心問題——以學科互涉整合為中心
    一、漢語語境中的「德國學」雙重概念及其若干層面
    二、現時代中國「德國學」學科分佈狀況及其特點:以若幹人物為例
第六輯  學術書評
  海翁黯隱日,格君默浮時?——格拉斯事件的思想史意義
  此情可待成追憶——《朗讀者》之思
  發現大師的歷程——《奧斯特利茨》中譯本序
  重審文學史視野中的德意志——讀范大燦主編五卷本《德國文學史》
  學術視野里的「德語文學漢譯」——評《楊武能譯文集》
    一、小引
    二、校勘
    三、思考
  接受的困惑與問題的呈現——讀《歌德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945年以來的德國接受史》
  在理論維度與歷史語境之間——讀《現代市民史詩——十九世紀德語小說研究》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