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孟學思想史論(卷2中國孟子學詮釋的發展增訂版)/東西哲學與文明互鑒文庫

  • 作者:黃俊傑|總主編:中山大學東西哲學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45814
  • 出版日期:2024/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05
人民幣:RMB 1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沿著歷史與思想的雙重脈絡,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陽明、黃宗羲、戴震、康有為等中國歷代思想家關於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討了他們對孟子思想的推衍與爭並、解釋與發展,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在書中,作者不僅考察了孟子詮釋學的政治學、生命詮釋學等面向,還回顧了中外學術界近百年來的孟子學研究論著,辨明了孟學論釋史所見的一般方法論問題,展望了孟學研究的新課題及未來道路。

作者介紹
黃俊傑|總主編:中山大學東西哲學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
    黃俊傑,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外籍院士(2019),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儒學、史學史與方法論、戰後台灣史。曾獲台灣教育部門「國家」講座、學術獎、台大學術研究頂尖專兮、中山學術著作獎、胡適紀念講座、傑出人才講座等。學術代表作包括《東亞儒學的新視野》、《孟學思想史論》(一、二、三卷)、《深叩孔孟》、《東亞儒家仁學史論》、《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等。

目錄
增訂版序
首版序
第一章  序論
  一、引言
  二、孟子學研究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
  三、孟子學研究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
  四、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
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一、前言
  二、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
  三、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
  四、詮釋的循環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
  五、結論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一、問題之所在
  二、「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
  三、「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
  四、「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聯繫性宇宙觀」:「案往舊造說」新詮
  五、結論
第四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一):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含的問題
  一、引言
  二、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
  三、王霸之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
  四、君臣關係: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
  五、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
  六、結論
第五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一):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一、引言
  二、「知言」與「養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所蘊含的問題
  三、從「窮理」「知言」到「養氣」:朱子對孟學的詮釋
  四、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迴響
  五、結論
第六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二):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一、引言
  二、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三、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四、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后之意」
  五、結論
第七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一):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一、引言
  二、孟子心學特質及其內涵
  三、黃宗羲解釋孟子心學的基本立場:兼論其與帛書《五行篇》的對比
  四、黃宗羲對朱子學的批判:以孟學解釋為著眼點
  五、結論
第八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二):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涵義
  一、引言
  二、戴震孟子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三、戴震孟子學的護教學性質
  四、戴震孟子學的方法論
  五、結論

第九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二):康有為對孟子學的解釋
  一、引言
  二、《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場
  三、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一):民主、自由與平等
  四、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二):社會進化與經濟發展
  五、《孟子微》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
  六、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康有為釋孟的詮釋學涵義
  七、結論
第十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與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一、引言
  二、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與治學:同調與異趣
  三、孟子心性論的新解釋:心學傳統的現代詮釋
  四、孟子政治論的重讀:人民主體性的建立
  五、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一、引言
  二、孟子、《孟子》及其詮釋者之間的辯證
  三、中國詮釋學的特質:以孟學解釋史為中心
  四、總結
附錄一  文獻選編註釋
  1  趙岐:《孟子題辭》
  2  趙岐:《孟子篇敘》
  3  荀子:《非十二子》
  4  荀子:《性惡》
  5  王充:《論衡·刺孟》
  6  皮日休:《請孟子為學科書》
  7  韓愈:《韓昌黎集》選文三則
  8  王安石:《楊孟》
  9  朱熹:《孟子序說》
  10  朱熹:《孟子集注》選文三則
  11  陸九淵:《與李宰》
  12  劉三吾:《孟子節文題辭》
  13  王陽明:《傳習錄》選文三則
  14  黃宗羲:《孟子師說》選文二則
  15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
  16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選文二則
  17  焦循:《孟子正義》選文二則
  18  康有為:《孟子微·自序》
  19  康有為:《孟子微》選文二則
  20  當代儒家釋孟文字三則
附錄二  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史中的三個理論問題
  一、引言
  二、思想原創者的所有權問題
  三、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與解釋者的自由度問題
  四、詮釋的無政府主義問題
  五、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及主題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