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華戲劇通史簡編(精)

  • 作者:編者:葉長海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41670
  • 出版日期:2024/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605
人民幣:RMB 1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用戲劇學的理念詮釋中國歷史上繁複的演劇現象,用民族學的眼光發現中華大家庭中各民族戲劇文化的特點及其意義,用歷史分析方法關注各個不同時期各種戲劇現象的獨特性及其有機聯繫;全書通過靈活的章節設計以及點面互應、繁簡結合的書寫方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全麵包容「中華」各民族古往今來的各種「戲劇」,以此來體現「通史」的意義。
    全書將中華戲劇的悠久歷史分為三編來展示。上編「源流演變」闡述遠古至五代戲劇史;中編「古典盛世」闡述宋元明清戲劇史;下編「多元拓展」闡述近現代戲劇史。

作者介紹
編者:葉長海
    葉長海,1944年生,浙江永嘉人。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兼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戲曲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戲劇藝術》副主編、上海戲曲學會會長、上海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戲劇學史稿》《曲學與戲劇學》《中國藝術虛實論》《王驥德(曲律)研究》《戲劇:發生與生態》《當代戲劇啟示錄》《湯學芻議》《愚園私語》等,合著有《插圖本中國戲劇史》《曲律註釋》《中國歷代劇論選注》等,合編有《中國京劇》《清宮戲畫》《中國曲學大辭典》等。曾獲首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1984)、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首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1999)等。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人事部,1992)、「上海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上海市教委,2006)、「崑曲優秀理論研究人員」(國家文化部,2009)等榮譽稱號。

目錄
上編  源流演變
  第一章  始原戲劇
    第一節  概述
      一、關於戲劇起源的學說
      二、關於戲劇的本質
      三、中國始原戲劇的形態嬗替
    第二節  兩種模仿形態
      一、簡單模仿和角色裝扮
      二、複雜模仿和擬獸表演
    第三節  巫術形態和儀式形態
      一、巫術和逐除類戲劇
      二、儀式和祈禳類戲劇
    第四節  散樂形態和宗廟樂舞形態
      一、散樂和裝扮遊戲
      二、宗廟樂舞和故事復演
    第五節  對中國始原戲劇的歷史考察
  第二章  漢唐戲劇
    第一節  概述
      一、影響漢唐戲劇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二、分類與分期
      三、地位與特徵
    第二節  兩漢戲劇
      一、百戲與「東海黃公」
      二、漢樂府與歌舞戲
      三、宮戲「列肆販賣」
      四、祭祀與戲劇
    第三節  魏晉優戲
      一、許胡克伐
      二、說肥瘦
      三、遼東妖婦
      四、文康樂
    第四節  北朝戲劇
      一、參軍戲
      二、蘭陵王入陣曲
      三、踏謠娘
      四、缽頭
    第五節  唐代教坊、梨園與民間演劇
      一、教坊以樂統戲的制度真相
      二、梨園如何成為戲劇行之代名
    第六節  唐代弄參軍與滑稽戲
      一、盛唐參軍戲流行
      二、中唐發生兩點變異
      三、民間演戲場所與組織
      四、唐末五代再變
    第七節  四大歌舞戲
      一、蘭陵王
      二、踏謠娘
      三、缽頭
      四、傀儡戲
中編  古典盛世

  第三章  宋雜劇與宋元南戲
    第一節  概述
      一、勾欄瓦舍與其他秀場
      二、職業化的演藝從業者
      三、城市中的文化消費群體形成
      四、宋代戲劇的雙重文化品格
    第二節  宋雜劇
      一、名稱
      二、淵源
      三、官本雜劇段數
      四、角色行當
      五、演出
    第三節  宋元南戲概況
    第四節  南戲的劇本文學
      一、《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二、四大南戲
      三、《琵琶記》
    第五節  南戲的舞台表演
    第六節  宋劇的藝術精神
      一、歌舞、滑稽、說唱三方綜合
      二、「遊戲人生」戲劇觀之確立
      三、從虛擬到程式
      四、自由靈活的時空調度
      五、寫意的造型特徵
      六、獨特的演員、角色、觀眾三角關係
  第四章  金元雜劇
    第一節  概述
      一、金元雜劇成長探源
      二、金代雜劇的概況
      三、元雜劇概況
    第二節  金院本
      一、淵源和性質
      二、內容和形態
      三、演出狀況
    第三節  金代北曲雜劇
      一、北曲雜劇形成時間的爭議
      二、北曲雜劇形成於金末的史料考查
      三、北曲雜劇成熟于金末的邏輯推斷
    第四節  金元雜劇的藝術形式
      一、表現手段
      二、藝術體制
    第五節  元前期雜劇
      一、代表性劇作家
      二、經典劇作
      三、主要演員
    第六節  元後期雜劇
      一、代表性劇作家
      二、經典劇作
      三、主要演員
  第五章  明代戲劇

    第一節  概述
      一、明前期戲曲
      二、明中期戲曲
      三、明晚期戲曲
    第二節  聲腔
      一、「四大聲腔」
      二、南曲新聲
      三、崑山新腔
      四、北曲腔調
    第三節  南戲
      一、體制變化
      二、音樂
      三、作品
    第四節  雜劇
      一、北雜劇在明前期的創作與困境
      二、南雜劇的萌芽
      三、晚明雜劇的復古化與傳奇化
    第五節  傳奇
      一、傳奇戲曲體制的形成與確立
      二、《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
      三、傳奇創作的日趨興盛
      四、沈璟與吳江派曲家
      五、湯顯祖
      六、晚明其他傳奇作品
    第六節  演出
      一、宮廷演劇、家樂與職業戲班
      二、摺子戲的演出
      三、演員與表演
      四、舞台美術
  第六章  清代戲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傳奇
      一、蘇州派與李玉
      二、李漁
      三、南洪北孔
      四、蔣士銓與方成培
    第三節  雜劇
      一、吳偉業與尤侗
      二、唐英、蔣士銓與楊潮觀
      三、宮廷大戲作家
    第四節  花雅爭勝與四大徽班進京
      一、職業昆班
      二、京腔、秦腔戲班
      三、揚州的花雅爭勝
      四、四大徽班進京
    第五節  京劇的誕生與興盛
      一、京劇的誕生與老生「前三鼎甲」
      二、京劇的興盛與老生「后三鼎甲」
    第六節  清代戲曲的演出與觀眾
      一、宮廷演劇

      二、戲園的變遷
      三、觀眾的匯合與分流
下編  多元拓展
  第七章  近現代戲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晚清戲劇
      一、京劇的成熟與小戲的崛起
      二、戲曲改良運動
      三、文明新戲之盛衰
    第三節  民國戲劇
      一、「五四」前後
      二、中國戲劇的崛起
      三、全面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戲劇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戲劇
      一、「戲改」與舊戲新編
      二、戲曲現代戲編演的三次高潮
      三、話劇文學創作的四個階段
      四、「文革」時期的戲劇
    第五節  新時期戲劇
      一、「撥亂反正」階段
      二、「探索與突圍」階段
      三、開拓期
      四、新世紀曙光
  第八章  中國戲曲劇種
    第一節  概述
      一、中國戲曲劇種概況
      二、現存劇種之母氏劇種
    第二節  劇種的地域分佈
    第三節  全國性劇種
      一、崑劇
      二、京劇
    第四節  地方劇種
      一、秦腔
      二、粵劇
      三、川劇
      四、豫劇
    第五節  新興劇種
      一、評劇
      二、越劇
      三、黃梅戲
    第六節  特殊劇種
      一、儺戲
      二、目連戲
      三、木偶戲
      四、皮影戲
  第九章  中國話劇
    第一節  概述
      一、起點
      二、分期
    第二節  初萌與重建

      一、話劇是啟蒙運動找到的一件外來的趁手工具
      二、中國話劇文化建設的兩次努力
    第三節  奠基與成熟
      一、對「易卜生主義」的選擇
      二、對歐美戲劇教育的借鑒
      三、作為話劇文學建設奠基的獨幕劇
      四、文學和演劇的成熟
    第四節  變奏
      一、舊啟蒙與新啟蒙
      二、國防戲劇與救亡戲劇
      三、抗日救亡劇
      四、話劇運動
      五、為工農兵服務的新中國話劇
      六、新動向與新探索
    第五節  藝術自覺
      一、戲劇觀大討論
      二、思想的深度:「人學」與「反思」
      三、表演的個性化努力與「導演時代」的到來
      四、舞台美術的新變
    第六節  小劇場戲劇
      一、「探索潮」與小劇場戲劇的到來
      二、小劇場戲劇的傳統性、先鋒性與商業性
    第七節  理論與批評建設
  第十章  中國少數民族戲劇
    第一節  概述
      一、民族文化與戲劇
      二、劇種分類
    第二節  地理分佈
      一、北方地理文化
      二、南方地理文化
    第三節  歷史流變
      一、遠古民族戲劇
      二、近古民族戲劇
    第四節  劇目與劇作家
      一、古代劇目
      二、現當代劇目
      三、少數民族劇作家
    第五節  戲劇文學
      一、北方地區戲劇文學
      二、南方地區戲劇文學
    第六節  演劇藝術
      一、造型藝術
      二、表演藝術
  第十一章  港澳台戲劇
    第一節  概述
      一、中華戲劇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中外戲劇的衝突與交流
      三、傳統的賡續與嬗變
    第二節  台灣戲劇史
      一、明清時期:傳播與孕育

      二、日據時期:災難與新生
      三、光復后:轉型與嬗變
      四、當代:探索與交流
    第三節  香港戲劇史
      一、話劇
      二、戲曲
    第四節  澳門戲劇史
      一、話劇
      二、戲曲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